


一、入学前:提前 “补短板”,搭建基础框架
跨专业的核心差距在于 “知识断层”,与其等到开学后被动追赶,不如利用入学前的 1-3 个月,主动学习目标专业的基础内容,为正式课程 “打底”。
不同专业的 “基础门槛” 不同,需先通过官方渠道明确核心知识点,避免浪费时间学习无关内容:
查课程大纲 :登录目标院校官网,找到硕士阶段第一学期的课程大纲(Syllabus),查看 “前置知识要求”(Prerequisites)—— 例如跨申会计硕士,大纲可能要求 “了解基础会计分录、会计报表结构”;跨申 IT 硕士(信息技术方向),大纲可能提到 “需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了解编程语言逻辑”。
问学长学姐 :通过学校官方社群(如新生微信群、Facebook 小组)或留学平台,联系同专业的跨申学长学姐,咨询 “哪些基础知识点对开学后学习最重要”“推荐哪些入门资料”。例如跨申数据科学的学长可能会建议:“先学好 Excel 数据处理和 Python 基础语法,否则第一门‘数据分析基础’课会很吃力。”
无需报昂贵的培训班,利用免费或低成本资源,就能高效弥补基础差距:
在线课程 :优先选择 “入门级” 课程,避免直接挑战高难度内容。例如:
跨申商科(金融、会计):可在 Coursera 上学习 “沃顿商学院的财务会计基础”“耶鲁大学的金融市场”,课程难度适中,且有中文字幕,适合零基础学生;
跨申 IT(编程方向):在 Codecademy、W3Schools 上学习 Python、Java 的入门课程,通过 “边学边练” 掌握基础语法,避免只看视频不实操;
跨申教育学(TESOL):在 edX 上学习 “哈佛大学的英语教学方法论”,了解基本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设计逻辑。
入门书籍 :选择 “语言通俗、案例丰富” 的专业入门书,例如跨申市场营销,可阅读《市场营销原理》(菲利普・科特勒著)的精简版;跨申心理学,可看《心理学与生活》(理查德・格里格著),帮助建立对专业的整体认知。
专业术语表 :整理目标专业的核心术语(如会计中的 “资产负债表”“权责发生制”,IT 中的 “算法”“数据库”),制作中英文对照表格,每天记忆 10-15 个,避免开学后因术语不懂而跟不上课程。
二、入学后:调整学习方法,主动 “破局”
开学后面对高强度课程,需针对性调整学习方法,从 “被动听课” 转为 “主动吸收”,才能快速适应节奏。
课前预习是关键 :每节课前花 1-2 小时预习课件(Lecture Slides),标注不懂的术语和知识点 —— 例如跨申金融的学生,预习 “股票估值” 相关内容时,若不懂 “贴现率” 的概念,可提前在网上查基础解释,或标注出来课堂上重点听;
课堂上 “抓重点” 而非 “记全笔记” :澳洲讲师的课件通常会提前上传,课堂上无需逐字记录,重点关注 “讲师反复强调的内容”“课件中未详细说明的案例”,可通过录音(需提前征得讲师同意)或拍照记录关键板书,课后再补充笔记;
主动提问,别怕 “露怯” :若课堂上有不懂的地方,可在 Tutorial(小组讨论课)上向讲师或助教提问,或课后发邮件咨询。澳洲教育氛围开放,讲师更欣赏 “主动求知” 的学生,不会因 “基础差” 而轻视提问 —— 例如可邮件咨询:“教授您好,今天课上提到的‘边际成本’概念,我不太理解如何应用到实际案例中,能否麻烦您再简单解释一下?”
跨专业学生初期面对作业常感到 “无从下手”,可通过 “模仿案例 + 小组协作” 逐步提升独立完成能力:
参考 “作业示例” :部分课程会提供往届优秀作业案例(可向讲师或助教索要),分析案例的结构、逻辑和答题思路 —— 例如跨申会计的学生,完成 “编制会计报表” 作业时,可参考案例中 “分录填写方式”“报表勾稽关系”,避免格式错误;
加入 “学习小组” :找 2-3 个同专业的同学(最好包含有相关背景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每周花 1-2 小时讨论作业难点。例如跨申 IT 的学生,完成 “编程作业” 时,可请教有编程基础的同学 “代码逻辑是否正确”,同时分享自己在其他领域的优势(如文案撰写、数据整理),实现互助共赢;
提前 “预留时间” :跨专业作业耗时通常更长,需比截止日期提前 3-5 天开始准备,避免因 “卡壳” 而熬夜赶 due。例如若作业截止日期是周五,周一就开始查阅资料、搭建框架,遇到问题及时咨询,确保有足够时间修改完善。
三、善用 “校内资源”,为学习 “助力”
澳洲高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支持资源,跨专业学生更要主动利用这些资源,弥补基础差距。
助教(Tutor)辅导 :大部分课程会配备助教,负责解答学生的课后疑问。可定期参加助教组织的 “辅导课”(Tutorial),或通过邮件预约 1 对 1 辅导,针对性解决某一知识点的困惑(如 “如何用 SPSS 进行数据分析”“会计分录的易错点”);
学术写作中心(Academic Writing Center) :若面对专业论文(如 Research Essay)不知如何下笔,可预约写作中心的辅导,老师会指导 “论文结构搭建”“专业术语使用”“引用格式规范”,避免因写作问题拉低成绩;
图书馆 “学科指南” :学校图书馆会针对不同专业制作 “学科指南”(Subject Guide),包含推荐的数据库、专业书籍、学术期刊,帮助跨专业学生快速找到学习资料,避免在海量资源中 “迷路”。
参加 “跨专业新生分享会” :部分院校会组织跨专业学长学姐分享 “入学适应经验”,可重点关注 “他们如何弥补基础差距”“哪些课程需要重点投入时间”“推荐哪些学习工具”—— 例如学长可能会分享:“跨申市场营销时,我每周花 2 小时看《哈佛商业评论》的案例分析,帮助理解课程中的营销策略。”
加入 “专业社团” :例如跨申金融的学生可加入 “金融社团”,参与社团组织的 “模拟炒股大赛”“行业嘉宾讲座”,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跨申教育学的学生可加入 “教育社团”,参与 “公益支教” 活动,将课堂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跨专业硕士的 “过渡期” 虽有挑战,但只要提前规划、主动调整、善用资源,就能快速弥补基础差距,从 “跟不上” 到 “学得好”。记住,跨专业不是 “劣势”—— 你的本科专业可能会成为独特优势(如文科背景的学生在跨申市场营销时,文字表达和创意能力更强),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就能在新专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
北京站
客服专线: 400-010-8000
服务专线: 400-010-8000
北京分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甲3号院B座
友情链接 · 美国留学 | 英国留学 | 澳大利亚留学 | 加拿大留学 | 新西兰留学 | 日本留学 | 欧洲留学 | USA:A Study Destination
©2025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1003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8474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京零字第朝190057号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将有专人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