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到如今,那些躲避政治迫害和战争的人推出了不少杰出的作品,从讲述流亡在外的可怕经历的小说,到想弄清楚自己祖国为何会分崩离析的思想家们的政治专著,其内容涵盖各个方面,这些作品也早已被当成了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作品:《阿图罗·乌依的可抵抗崛起》(1941)(The Resistible Rise of Arturo Ui)
原籍:德国
离开原因:1933年为了躲避纳粹德国前往丹麦,战争爆发之后于1941年到了美国。
布莱希特总是将其对芝加哥一名匪徒获得提拔的讽刺搬上美国的舞台。他是在嘲讽阿道夫·希特勒,每一个愚蠢恶毒的角色都能在纳粹里找到现实版。这个鼓吹民粹主义者的恶霸痴迷公开演讲和背后使坏,他是布莱希特在躲避战争的逃亡期间最主要的抨击对象。
汉斯·奥古斯都·雷&玛格丽特·雷
作品:《好奇小猴乔治》(1941)(Curious George)
原籍:德国
离开原因:身为德国犹太人的他们被迫离开自己在德国汉堡市的家前往巴西,之后又到了法国,当1940年纳粹入侵法国时又不得不搬到了美国。
汉斯·奥古斯都和玛格丽特·雷构想出了一只能够巧妙躲避麻烦的调皮猴子。他们在逃脱纳粹迫害时想到了这一形象,并最终凭借自制的自行车从法国逃出,并成功带走了上面提到的《好奇小猴乔治》(当时称为佐佐)的手稿。
卡尔·波兰尼
作品:《巨变——近代西欧的政治和经济的源头》(1944)(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原籍:奥地利
离开原因:随着希特勒的上台,像波兰尼一样的杰出社会主义者陷入了危险之中,于是他在1933年动身前往英国,之后又在1940年到达美国佛蒙特州。
在本宁顿学院留下来教书之后,波兰尼发表了他主要的著作,分析了工业革命如何具有破坏性,这场革命甚至同时为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创造了土壤。但他也提出,资本主义并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要发挥作用,必须要有大量的政府规划支持。“自由放任也是计划之中的,”他的这一总结似乎有悖常理。
托马斯·曼
作品:《浮士德博士》(Doctor Faustus)(1947)
原籍:德国
离开原因:托马斯·曼反对希特勒上台,他于1933年前往瑞士,并在1939年时移民到了美国。
在加州流亡期间,他受到《浮士德》的启发,将其置于纳粹德国的兴衰的背景之中。他创作的主要人物是一名作曲家,为了在创作领域有所成就,不惜与一个恶魔达成交易。而精神失常就是代价,讽刺了当时德国前进的方向。
狄奥多·阿多诺
作品:《权威主义人格》(1950)(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原籍:德国
离开原因:在1932年被纳粹免除了教师职务之后,阿多诺离开德国前往牛津大学学习,1938年时搬到了美国。
阿多诺想弄清楚哪种性格类型容易受到法西斯主义影响。他通过弗洛伊德找到了答案。经历过父母严格的教育方式的人更渴望得到认可和威权主义的引导。
汉娜·阿伦特
作品:《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原籍:德国
离开原因:1933年,身为德国犹太人的阿伦特离开了自己的祖国,最终定居于巴黎,她还在那里帮助其他犹太难民。当维希政权接管法国之后,她被当成“战侨”关了起来,但是在1941年设法移民到了纽约,并在此定居下来。
与阿多诺和其他同时代的德国犹太裔移民一样,阿伦特一直想弄明白为何民主制度会崩溃,独裁主义又为何会兴起。她在其主要的政治著作中,将纳粹主义和斯大林主义当成新型政治实例来剖析,这两种政治形式都是利用恐惧和敬畏来征服民众,以获取他们的服从。
列奥·施特劳斯
作品:《自然权利与历史》(1953)(Natural Right an History)
原籍:德国
离开原因:纳粹上台时施特劳斯已经在英格兰任教了,但他也无法再回国,于是在1937年搬到了美国。
施特劳斯在芝加哥大学的六场讲座中阐述了自己对于现代虚无主义排斥古典哲学的一些看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永恒的真理需要重新予以重视。一旦我们采纳这些古代哲学家们的真知灼见,我们就能将伦理和政治中的是非黑白看得更加清楚透彻。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作品:《洛丽塔》(Lolita)(1955)
原籍:俄罗斯
离开原因:纳博科夫出生在俄罗斯的贵族家庭,十月革命爆发时他和家人辗转在各个欧洲国家之间流亡。最后终于在1940年时迁居到了美国,尽管收到工作邀约,但他最终决定在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担任昆虫学家。
在他最著名也最具争议的小说中,纳博科夫讲述了一个名为亨伯特·亨伯特的男性迷恋少女洛丽塔的故事。在一场基本可说是低俗不堪的公路旅行中,纳博科夫让亨伯特带着其乱伦的小情人在乡间旅行。这本小说充斥着纳博科夫自己对于美国的观察,这个国家对于他来说仍然既陌生又令人兴奋。
伊莎贝尔·阿连德
作品:《精灵之屋》(use of the Spirits)(1982)
原籍:智利
离开原因:在推翻萨尔瓦多·阿连德的政变爆发之后,阿连德于1973年逃到了委内瑞拉,前者是一名社会主义领导人,同时也是阿连德父亲的表亲。20世纪80年代末期她又搬到了加利福尼亚。
根据她自己的流亡经历,阿连德利用自己的首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几代人之间的故事,尽管故事发生在一个不知名的国度,但却与智利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看到了民主的毁灭和试图消除一切反对声音的残暴独裁者的崛起。“我想说明的是生活其实就是在兜圈子,各种事件互相交织,历史不断重复,根本就没有开始和结束,”阿连德谈到她那杂乱展开、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时表示。
切斯拉夫·米沃什
作品:《冬日钟声》(Bells in Winter)(1985)
原籍:波兰
离开原因:米沃什在波兰熬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在最开始加入了战后共产主义政府,后于1951年叛变,最终在1960年移民至美国。
这位波兰诗人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1985年发表了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指出了存在本身的神秘特质以及人类无法完全明白自身天性这一点。“生活本身充满无奈,但我们只有忍受,”他在Recess中写道,其中展现了流亡时的感慨、彻底破坏之后的疏远感以及与自己原本生活近在咫尺的异化感。
下篇继续接下来的10本杰作!
北京站
客服专线: 400-010-8000
服务专线: 400-010-8000
北京分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甲3号院B座
友情链接 · 美国留学 | 英国留学 | 澳大利亚留学 | 加拿大留学 | 新西兰留学 | 日本留学 | 欧洲留学 | USA:A Study Destination
©2025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1003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8474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京零字第朝190057号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将有专人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