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经济的好坏决定着经济学和商科的地位及博士就业等相关问题
就好比马克思所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一样的道理。经济学和商学院诸学科的地位是由实体经济来决定和造就的。 景气的经济产生了对各种经济和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从而使得经济学和商学院有机会向市场大批量供应标准化人才,因而提供了商学院教职的大量空缺。同时,由于经济学和商学更多参与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更有可能为资本增值提出可行性方案,因此商学院和经济系所获得的巨额市场捐赠同时商学院教员的高薪水成为理所当然。但这种供需两旺的局面恐怕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复存在。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主要经济体发展速度都不同程度下降,对经济学和商学的人才需求也大大下降。具体体现在商学院收入减少,削减录取的博士人数以及教职人数。而且这种低迷的世界经济形势恐怕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此我个人的判断是经济系和商学院的博士恐怕就业会越来越难,薪水也会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上。也许有人会说,不是生产关系也能反作用促进和影响生产力吗?但是目前经济学和商学院的各种理论恐怕没有什么希望将世界经济从低迷的形态中拯救出来。而从其他学科来看,新的工业革命或者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革命完全没有苗头,不可能为经济复苏提供强大的技术动力。
2、 读博士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是悟性,也就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这点对于人文学科(包括经济学)和商学院的博士尤其重要。理工科的博士,只要不是研究太理论和基础的东西,如果没有悟性,毕业后起码可以去企业当个工程师混口饭吃。但是人文学科的博士没有悟性,那结局就很悲惨。你既不能进行理论创新从而在学术界谋生,又缺乏相应实用的技能去企业就业,不失业才怪。我个人的看法是,如今人文学科以及部分商学院的博士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不在于社会不重视不扶持,而在于学习人文学科和商学的大部分博士生其实根本缺乏悟性。让缺乏悟性的学生来学习不该学习的学科(或者称为人力资源的错误配置),导致人文学科自身发展缓慢,既难以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又不能经世济国为现实出谋划策,从而导致了人文学科和商科的全面信誉危机。反映在市场上就是市场越来越不接受,同时标价越来越低。有些博士生可能会争辩,很多学科比如社会学、政治学等东西,本来就是纯理论的。这种观点大错特错,如果一个学科如政治学既不能很好解释现实政治现象,又不能为预测为建设政治新制度提供方案,这种学科存在的价值在于哪里?商学院的各类学科则更是应该为商业活动服务。但恰恰相反,商学院的教授越来越多沉迷于理论的象牙塔,用盲人摸象的方法自得其乐。所以我很担心商学院的大部分学科(除 MIS ,会计和金融外),会步其他人文学科的后尘。
3、 不要为了赚大钱而读商学院的博士
我身边很多商学院的中国学生,包括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总觉得来美国读博士可以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还没毕业就幻想成为徐淑英之类的人物,一边在大学里过着自由的生活,一边大把大把赚着外快。可惜世人皆执着于现象,看不到别人成功背后的艰辛付出。不可否认,商学院教职的平均薪水比其他学科要高。但是正如我前面所说,这是因为商科更能为资本增值所致。就好比会计和金融能更好地服务资本,所以会计和金融的教职平均薪水又比其他商科要高,需求量也更大。所以,如果你想赚大钱,其实更应该去名校读个金融本科(硕士也足够了),赶快进入华尔街,赶快进投行给大资本家打工从而获得青睐。当然,有人会给我举出很多有博士头衔的商界成功人士。但是,你能举出 100 个有商科博士学位的高管,我就可以举出 10000 个只有 IVY 本科学位但是更成功的商业人士。何况,投入也要进行成本回报分析吧。如果想赚钱,去美国名校读个 1-2 年的金融硕士然后赶快进入业界积累人脉经验拿高薪的机会,比经受 5-7 年精神和肉体双重折磨且情商缺乏可塑性的博士要高的多。而在国内金融界,人脉和经验比所谓“技术”则更为重要,有 Wharton 金融博士学位的人未必比有人大在职金融博士学位的人混的更好(当然, Wharton 的金融博士是否愿意回国是另外一码事)。
4 、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读 PhD
首先,有悟性。悟性说白了就是你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无论到哪里都非常重要。你在职场,能用新工作方法和流程把老板给你的任务完成更快,或者你发明个金融衍生模型能给公司带来更高利润,那你就更可能获得高薪。学术界亦是如此。那些大学术名家,比如德鲁克、马歇尔、弗里德曼等等,个个都是大思想家。所以必须先要有大智慧,才能有大成就。他们在自己的时代内引领学术潮流,提出的重要经济管理思想至今还是人类的财富。所谓“大牛挖坑,小牛灌水”,“挖坑”才是创新,是占领了学术界生物链的高端,从而获得了较高的回报。“灌水”已经在低一层的食物链上了。至于靠拍马屁而获得和大牛小牛合发文章的机会则又低了一个层次。
但是,悟性这个东西确实捉摸不定,不是说你想努力就能得到。所以,商学院不得已而求其次,把勤奋放到录取标准的首位。都说在四大“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畜生使”。 但我觉得在任何领域成功都一样,必须付出的比别人多,相应也就失去了享受其他生活快乐的机会。总之,美国的博士培养系统给大家提供了“不把自己当人”的机会。所以,在美国读博士的辛苦程度希望大家有充分的估计。每年我身边都有不少博士生因为吃不起苦或者不愿意再继续吃苦拿硕士走人(当然我觉得这个其实是好事)。
如果悟性和勤奋都没有,又想在学术界立足,那就靠人际关系混吧。虽说大家认为“关系”是中国大陆的专利,其实我觉得美国学术界在这方面也好不到哪里去,只不过程度可能低于中国学术界。牛人总是少数,学术界的终身教授大部分是由勤奋的人和会溜须拍马的组成。所以下次从中国回来,多给导师带茶叶等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博得导师欢心,多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大牛小牛培养感情,多给大牛小牛写文章然后挂上自己的名字,对你在学术界混是非常重要的。没创新就拼勤奋,没勤奋就拼关系,没脑力就拼体力,总之有啥特长使啥特长。如果你又没有悟性,又不愿意吃苦,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还不愿吃亏为别人免费打工,那要对是否读博士这个问题三思。
5 、保证兴趣的前提下,尽量不要选择华人(亚裔)导师 & 不要选择和文化太相关的领域
记得撒切尔夫人说过一句话:“不必惧怕中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不谈爱国感情,用客观的角度来说我赞同这句话。把这句话运用到商学院的学术界来说,我觉得可以改为“华人 ( 甚至亚裔 ) 学者,其实缺乏提出新思想的创新能力“。不信你把商科或者经济学科的所有理论梳理一遍,几乎看不到亚洲人的身影。即便是理工科,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也就杨振宁、丁肇中等那么几个人,他们只是长长诺奖名单中的微粒而已。商学院的知名华人学者,即便是象徐淑英这类在香港出生在美国成长丝毫不受中国大陆教育体系“迫害”,在我眼里更多是发表论文的机器,而不是有很强创新能力的大思想家、大学者。所以,我觉得大家在选择导师时,在坚持自己的兴趣的同时尽量选择非亚裔导师。起码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语交流水平吧。
同时,我觉得要避免选择和文化太相关的研究领域。我觉得文化这个东西更多是与生俱来的,靠后天的弥补和学习也难以参透其中的奥秘。就好比没有在大陆土生土长的徐淑英,即便美国学术界推崇她是研究中国管理问题的权威,但是我觉得她的不少有关中国文化的论文,其实对中国的现实问题了解的非常肤浅。当然,学术研究兴趣首先是第一位的。让一个对会计金融完全不感兴趣的人去读哈佛,我想他也会很痛苦。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跨文化研究的艰巨性。
北京站
客服专线: 400-010-8000
服务专线: 400-010-8000
北京分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甲3号院B座
友情链接 · 美国留学 | 英国留学 | 澳大利亚留学 | 加拿大留学 | 新西兰留学 | 日本留学 | 欧洲留学 | USA:A Study Destination
©2025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1003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8474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京零字第朝190057号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将有专人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