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赛,是很多想要冲刺 藤校或TOP10名校 的学生申请履历上的常客。且随着国际竞赛越来越走入国内学子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也在国际竞赛舞台上发光发热,让国际看到了中国学子的实力。
但是目前 可供初高中生选择的国际赛事多达90多项,主流的也有30项之多 ,在申请季被各种准备标化、保证GPA、文书等各项任务占据的当下, 如何从有限的时间里“挤出”最宝贵的时间来选择和准备竞赛,是一门学问 。
很有可能,一些同学在选择和准备国际竞赛中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导致最终的结果不能为他的申请加分,这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除了知道市面上有哪些国际竞赛,你还要知道你适合哪种竞赛。
国际竞赛如何分类?
以及分别适合什么人群?
国际竞赛的分类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是以下三种分类方式可以提供给我们一种思路, 在选择国际竞赛时,一定要和自身情况相匹配,而这个匹配的过程一定不能省略。
1、按学科划分(最常见)
■ 数学学科国际竞赛
适合人群: 对数学的学科学术能力要求较高,适合数学方面有专长或者将来有志于学习数学、物理、统计、信息、工程、金融等专业的学生。
代表竞赛: AMC、AIME、USAMO、HMMT、PUMaC、SMT、Duke Math Meet AMC、UKMT、BMO、EMC、STEP、MAT
■ 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国际竞赛
适合人群: 对科学学科学术能力要求较高,适合相应学科兴趣大有专长或者将来有志于学习相关专业的学生。
代表竞赛: Physics Bowl、PUPC、BPhO、PAT、GCSE AS Challenge、RSC3、ANCQ、USNCO、USABO、BBO、IGEM、Brain BEE
■ STEM类综合跨学科国际竞赛
适合人群: 涉及学科较多,能力较为综合,相对来说在单科学科要求不会特别深入,多以团队形式参赛,适合比较有创新意识、思维活跃、探究能力强、乐于钻研、团队协作意识强的学生。
代表竞赛: USAD、USAP、Worl Scholar’s Cup、ISSDC、Future City、ISEF、Google Science Fair、ISWEEP、Yau Science Awar 、USACO、USO、The Siemens Competition
■ 人文社会商学类综合竞赛
适合人群: 数理学科偏弱、对人文商学类感兴趣且有发展意愿的学生。
代表竞赛: NOL、China Thinks Big、YWYEF、Asan Business Simulation、CYBL、NHSDLC
2、按是否跨专业划分
■ 经典类赛事(历史悠久,从个人赛起源,近年来团体赛增加)
学科背景要求: 科目比较单一
适合人群: 单科学霸
比赛形式: 以笔试为主
考察核心能力: 读题、理解、运算、演算等解题能力
代表竞赛: 数理化生/计算机奥赛、AMC/AIME、滑铁卢数学、ARML、HMMT、PUMaC等
■ 融合类赛事(近年来兴起并迅速发展,大部分团队合作参赛)
学科背景要求: 往往跨专业融合
适合学霸: 综合型学霸
比赛形式: 多样化,包括解决问题、论文等
考察核心能力: 团队合作、领导力、跨学科知识、建模、写作等
代表竞赛: 丘成桐、HiMCM、iGEM、Intel ISEF、Regeneron STS、USAD、ISSDC、Google SF等
3、按是否团队作业划分
■ 测试类竞赛(“简单粗暴”,完全拼硬实力)
适合人群: 刷题型学霸
考察核心能力: 考察个人,解题能力“熟练度”
代表竞赛: AMC美国数学竞赛、美国物理碗(physics bowl)竞赛
比如美国物理碗比赛,40分钟45道题,相当于简单题几十秒,难题不超过2分钟,强度之大是令人发指的。
■ 项目类竞赛(三分之一靠课题、三分之一靠学生、三分之一靠教练)
适合人群: 综合型学霸
考察核心能力: 考察团队能力,综合能力(创造力、表达能力、规划能力等)
代表竞赛: 谷歌Science Fair科学挑战赛、Intel IESF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
项目类比赛通常都是组队方式参加的,比如十天左右完成十几甚至几十页的论文。项目类竞赛并不限定你的课题是谁指导的,你可以选大学学长、科学院院士,更多考验选手的资源。 项目类比赛的成功:三分之一靠课题、三分之一靠学生、三分之一靠教练。
■ 商业竞赛(更“亲民”的项目类竞赛)
适合人群: 活泼外向,对商业、市场、投资等泛商科感兴趣的同学
关键词: 门槛低、形式活
代表竞赛: FBLA商业竞赛、沃顿KWHS投资竞赛
严格上来说,商赛也算是项目类竞赛。但商赛在学术上的要求并没有前两类竞赛那么高,因此可以说更加“亲民”。参加商赛的学生要能说会唱,能交朋友,愿意折腾。这种比赛形式、教育模式也比较适合走从小走美式路线的孩子。
选择国际竞赛过程中,
必须规避的“三种心态”
不管哪种分类方式,从纷繁复杂的国际竞赛门类里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一款并非易事,很多同学可能 因为种种原因犯如下几个错误 :
1、“别人参加什么竞赛我也去参加”——跟风派
什么竞赛火就参加什么,这就是没有主见、盲目跟风的表现。且不说很多国际竞赛门槛不一、获奖也是难易程度不同,如果只是因为想要这份经历,但说实话如果最后不能归结到给申请加分,岂不是“ 没有出好的竞赛成绩、且占用了本可以用来完成其他任务的时间 ”,真真是效率低下的表现。
正如上面对国际竞赛的分类,不同的竞赛适合的人群不一,千万不要“踩坑”选择了根本不适合自己的竞赛。
2、“拿不了大奖、拿个小奖也好”——佛系派
竞赛的目的是强区分,因此, 评判一个竞赛是否有用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这个竞赛的奖项是否稀缺 。这个奖,其实不是一个荣誉,而是一个“指标”。
举个例子,AMC10得奖晋级AIME的要求是成绩达到前2.5%,也就是说晋级AIME意味着你大约是全球2.5%的水平;而国内现在非常热门的丘成桐奖,最终获得金奖几乎可以证明你就是同龄人中数一数二的。
竞赛成绩的最终作用,是能迅速让人定位你的能力在哪个范围,从而进行区分。 如果某个竞赛“阳光普照”,那这个竞赛对于申请就毫无意义。
3、“盯着一个竞赛打,今年拿不到明年继续”——专一派
以数学为例,如果一个学生比了四年,全部都是数学比赛,向人传递的信息就是你在数学方面有偏好,或者你自认为数学是你的特色。
但如果比了十几项数学竞赛都是奖项平平,会让人觉得你这人一根筋,而且这根筋也没搭对,这个竞赛就和一个兴趣爱好没什么区别了。
因此,以上三种心态是从一开始就要避免的。想想看,就因为对竞赛的错误规划,导致 最后的竞赛结果只能成为申请材料中的一个没有含金量的点缀 ,对于本可以在竞赛中捧回大奖的学神学霸来说,这种把竞赛“玩坏”的结果无疑是最可惜的。
但是如果一个非学霸学生 一开始就找准定位,瞄准自己最适合的国际竞赛并一鼓作气闯出好成绩,那么好的规划就让他们在竞赛中游刃有余,这种竞赛成绩也真正在留学申请中发挥了绝佳作用。
想要知道什么竞赛是最适合你的吗?与其在茫茫竞赛海洋中瞎摸索,最后弄得花掉最宝贵的时间成本,获得了最低效的投入产出比,可以咨询联系夏老师。
北京站
客服专线: 400-010-8000
服务专线: 400-010-8000
北京分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甲3号院B座
友情链接 · 美国留学 | 英国留学 | 澳大利亚留学 | 加拿大留学 | 新西兰留学 | 日本留学 | 欧洲留学 | USA:A Study Destination
©2025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1003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8474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京零字第朝190057号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将有专人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