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竞争格外激烈的2018申请季刚刚结束,被UC系统拯救,而CA几乎全军覆没的我想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有些独特的申请经历。我最终commit的学校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个在我刚上高一时给自己定下的“保底”校。
当时我周围的朋友也大抵如此,把自己的条件与之前申请过的学长相比较,做出虽然还算客观,但鸿鹄之志一般的判断,目标可谓远大。后来真刀真枪地递交申请时方才顿悟这事情没那么简单,竞争也一年比一年激烈,这才逐步降低自己的期望,倒也对结果看得不那么重了。不过当年的雄心壮志也不是什么坏事,正是有了方向才能让高中的2年活的如此明白,俗话说志气不可无嘛。
2
标化的准备
想到我115的托福和1510的SAT在16年还拿得出手,现在回看高一学弟学妹117和1550也没那么稀有,实在是唏嘘不已。美国本科申请只会越来越难,标化成绩实际上也是重要的一环,前几年的平均成绩可供参考,但不能对这一年的申请有所保证;这种分数膨胀现象在今年尤为明显,估计2019年也不会有减弱之势。
说来自己曾经能在那么多水平相近的学校中一眼认定伯克利为最后的“精神寄托”,爱它的物理专业,爱它的学术研究,爱它的实验室资源,现在至少拼死拼活在amission pool中杀出一条血路录到这所传奇的保底校,多么出人意料的经历,毫无后悔可言。
标化的准备是我常常为自己后悔的一部分。我开始的时间不算晚,高一下学期就考了第一次托福,首考考了104的分数,在我同学中算是平均水平。可能是我对物理和活动有着执着的热爱,达到这个分数后就暂时放掉了标化的准备,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去。高二的上学期第一次考了SAT,拿到了1510,也是个挺不错的分数,便准备在成绩上点到为止。我的第二次托福是很久之后意识到104的分数会拖自己后腿,才隔了一年再次踏进了托福的考场。
17年5月和6月也比较正常地在准备AP和SAT2的考试。就这样分分合合,直到高二下学期末我才和ETS与CB彻底告别。即便如此,最终的成绩与我的同学竞争也稍偏弱一点,和我的活动列表也没完全匹配起来。战线拉的比较长,标化和课外活动的平衡上有不足之处,是我申请过程中最大的遗憾。个人觉得硬指标分数的准备中可以同时穿插其他事务,但能缩短时间最好,及时分手,留下部分时间为活动集中独占,乃真正的上上之策。
3
通过活动找到自己
正如前面所说,高中大部分的时间我都放在了竞赛,物理辩论,活动组织等事情的准备上。看起来好像我为了申请而刻苦努力,悬梁刺股,不惜一切休息时间丰富自己的简历,实则却恰恰相反,倒不如说我甚至带着一丝任性。正是我对标化考试的反感和对物理及社团的热爱才造成了我一直强调的自己时间分配上的问题。幸运的是高中碰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和老师,唱过阿卡贝拉,去过国际论坛,闹过实验室,出席过晚宴,见过世界各地的学生大佬和知名教授,推过理论挠过头,最后也算是没辜负自己的一片热忱。
坐在高铁或飞机上被别人开玩笑道我的出行频率足够办张钻石VIP卡时,居然喜欢上了奔波的感觉,大概是商务人士般的生活轨迹让我感到自己是在liverather than survive。即使到现在,我依旧认为高中最值得纪念的不是申上了什么样的大学,而是自己在物理上真的有点建树,也遇到了一帮想衷心感激的理工男。当然能把旅途走的如此有针对性的我是一个典型的lucky og。
不过即便很多人没有找到明确的方向,多尝试社团,多参加活动总归是好的。不少文章中会强调申请是剖析并了解自己的过程,既然如此,何不好好享受风景照点照片呢。在这事上,光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可不行,有空移开眼睛看看隔壁火锅店上了什么新品,亏不了。差异化不是你去关照了60岁的老人,我就得去走访几个65的;而是你是一个人,我是另一个人。愿所有申请者都能在较为开放的美本竞争过程中通过活动找到自己,做那与众不同的另一个人。
4
扔掉功利心,静下来写文书
文书,啊文书。明明在录取结果中给出了等量的三分之一的贡献,但这是让我最捉摸不透的部分。不仅是因为我在这方面有严重的拖稿症,写作过程那叫一个艰辛,更因为那群傲娇的AO们就是不告诉你到底什么是他们的理想型。
很多人做过合理的分析,认为大学考虑的因素包括平衡性别比例,照顾入学学生多样化,办学理念差异等等。这些说法看起来没有错,绝望就绝望在他们都合理,都太合理了,以至一个失败的案例可以用一个结论总结原因,另一个成功的案例倒能把同样的结论变为无可替代的闪光点。不过吐槽归吐槽,要是有闲暇时间的话该了解还得了解,但是也不指望的分析能带来多好的捷径。一个阅案无数的officer,其蕴含的能量可怕至极,所以与其相信套路,不如省点微弱的余光好好做自己。
有一个满脑子公式榆木脑袋的我,偏偏在9月份才开始起稿文书,又喜欢在这方面特立独行,当起完美主义者。真正提笔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忙忙碌碌的两年也没发生太多值得书写的故事,恨不得当初能再揽点什么事;不过就算这样,浓缩成一千多字的文书也是难于登天。写的越久,就越容易对原本清晰的自己拿捏不准。“你是想要你的文书一部分阅卷人给90,一部分给60,还是想要大家都给你个80分?”类似的问题我在码字的过程中思考了数次。但老实说,因为我不觉得自己的申请结果很令人满意,到现在我还得不到一个确信的答案。
依稀记得曾经和顾问老师为了主文书的选材改过数十个版本,为期一两个月的讨论已经不能叫做头脑风暴了,应该称之为头脑搅拌机。后来两个人一来一往写到进入贤者模式时,终于顿悟不如扔掉功利心,静下来写点自己想写的,能写的,会写的,文章才有了魂。写到这不禁停下手为那痛苦的两个月里顾问老师不离不弃的陪伴而干上一杯。
不得不提的另一个插曲就是发生在ED出结果前后的时间里。那段时间我对自己早申了Duke还是蛮有信心,加之天生的懒癌属性,在十一月初递交完申请到十二月十五下放结果的期间完全没有对自己的主文书和小文书的修改做过一点思考,再次投身于伟大的物理事业中去,俨然一副RD已经与我无关的景象。皮到这个程度,可想而知我看到冰冷的翠菊信时心中那难以言说的酸楚。
不出意料的崩溃了一天后,我立马下来,不得已地重整旗鼓在十五天内完成了十多所学校的小文书加上两三版主文书的彻底大洗牌。最后CA系统的败落估计也与我赶工而出的文书有着不可挣脱的联系。就这还是在我中介的百般催促下达到的效果,忍不住又为我勤劳的老师而干了它一杯。教训?文书一定提前下笔,多留时间修改完沉淀再修改,什么你说你有拖延症?GG。
稀稀拉拉啰嗦了一大堆,其实主要算是我对自己这两年多以来经历的总结。长话短说的话,最重要的便是在任性与被迫间找到一个平衡。
既要取精华亦要去糟粕,这么长的准备时间里不应当为自己机械的备考而后悔,更不能太由着自己来而疏忽了大局。我真正敬佩的是那些有分寸的搅局者,但过程中具体计划的实施可谓因人而异了。
写到这里竟不知道怎么落笔来结尾,就简单的附上一句话吧:
be prepare, be calm, be thoughtful, be happy, seize your opportunity, an just embrace your success.
北京站
客服专线: 400-010-8000
服务专线: 400-010-8000
北京分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甲3号院B座
友情链接 · 美国留学 | 英国留学 | 澳大利亚留学 | 加拿大留学 | 新西兰留学 | 日本留学 | 欧洲留学 | USA:A Study Destination
©2025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1003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8474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京零字第朝190057号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将有专人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