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自由文理教育极其重视大量和深入的阅读,所以,爱读书的学生更适合自由文理学院。在这类学校,教授很少充满激情地讲满堂课,而是更注重引导学生大量阅读那些经过精心挑选的一手和二手资料。这就要求习惯了短视频、有声读物、网络碎片信息和各类播客的当代学生,回到更为传统的学习模式,通过精心写作和编辑的文字去捕捉作者的意图、立意、情感,以及使用的依据。
英语口语流利、自然,可以确保学生很好地融入课堂。文理学院通常采用小班教学模式,课堂上,大家经常围坐在一起进行小组讨论。如果你喜欢思辨和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你将很适应这种课堂。
很多中国留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较为沉默,并不是因为没有自己的观点,而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在美国本土学生占压倒性多数的课堂上用他们不太熟悉的英语参与讨论。这个时候,如果教师给一点鼓励,或许就能增加学生的自信,甚至改变一个学生。
自由文理教育的精髓在于其学术性,即学生需要以“学术”而非“通识”的眼光看待所学的课程。
以历史学科为例,课堂上,学生除了获取历史知识并通过历史知识了解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经验以外,更需要在学科意义上了解历史研究是如何做的,什么是一手资料、二手资料,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事件或现象,学会找到一个作者的主要论点并评判其论证是否有说服力,并进一步学习如何使用资料和证据证明自己的论点。
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己动手做学问,而非被动地获取泛泛的“通识”,才是美国自由文理学院的教学目标。也正是因为如此,自由文理学院的毕业生通常学术基础比较扎实,在申请法学院、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继续深造时成功率很高。历史系的很多学生,毕业后都进入了一流大学的研究生院学习教育、法律等专业。
美国自由文理学院对于通识教育的假定,是所有大学毕业生都必须具备一些属于人类共同经验的知识——这一目标是通过课程设置、分类和选修跨度较大的课程才能毕业的学校制度实现的。但在每一门具体的课程之内,所有上课的学生,不论是计划以课程所在专业毕业的学生,还是仅仅为了满足毕业要求而选课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被一视同仁地对待,都被以这门学科的专业标准去要求。换句话说,一个学生即使明确地知道自己对历史学的兴趣有限,更无意成为历史学者或历史教师,但在上一门历史课的过程中,他也必须学会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思考,甚至写论文。
案例:
·哲学系的中国留学生:这名学生全情投入研修西方哲学,甚至在本科生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英文论文,最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受到了哲学系教授的高度赞赏。
·历史系的中国留学生:他对中国当代史非常感兴趣,最后以其中的“黑市”为主题写作毕业论文。尽管论题很新颖,但由于学生缺乏学术写作技巧,在主题提炼和理论提升上有所欠缺,叙述部分也比较松散,结果只是勉强通过毕业考核,得分并不理想。
·从小在美国长大的中国移民女孩: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她敏锐地注意到华裔二代有其特殊的和文化相关的心理特征。在经过了田野访谈、问卷调查及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分析后,她完成了一篇几十页的心理学论文,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继续研究心理学。
很多美国大学规定,毕业论文的写作也算一门课的学分,也要像一门课一样被打分,并计入总绩点。由于学生论文的选题通常来自某位教授某一门课的某一个知识点,因此,确保课程能触发和激起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是教授的重要职责。
由于自由文理学院不设研究生部,因此,教授们会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对本科生的培养,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把本科生当研究生来教,一些教授还会带着本科生去参加学术会议。在需要团队合作的自然科学领域,自由文理学院的本科生普遍参与教授的研究项目。
例如,同样的历史课,如中国近代史,州立大学课堂的讲授深度和学习效果确实远远不如文理学院。这无疑是自由文理学院最富有吸引力的地方。
然而,也正是因为自由文理学院对教授科研成果的要求相对没那么高,部分美国本土教授容易出现智识怠惰,在学术上鲜有建树,也很少参与同行间的学术交流,而是一味投身于学校事务;在教学上,过度依赖课堂教学技巧,而不是传授扎实的知识洞见及严谨的研究方法。
这样的教授看似和蔼可亲,也能实现形式上的课堂活跃,但其实并没有多少“干货”能使严肃求学的学生真正受益,只能取悦一些学术能力不强、只求尽快毕业进入职场的美国本地学生。
像这样培养出来的美国学生,在经过四年的历史学科训练后,不少人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仍然连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都分不清。由此可见,尽管小班制教学模式理论上可以极大地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专业领域的认知,并使学生从熟悉的教授那里获得一封强有力的推荐信,但学生在学术上真正受益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教授自身在学术上有一定的造诣,能够洞悉研究前沿,思维开阔敏锐,同时具有一定的全球视野和人文关怀。当然,也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兴趣和努力程度。
在美国普通人的心目中,建校历史悠久的小班制自由文理学院至今仍是中上层子弟接受本科教育的地方,是美国精英高等教育的核心,公众对这类学校甚至抱有某种敬畏心理。
如今,自由文理学院的学生和教职员工普遍以精英意识强烈的美国白人为主,学校缺乏多元文化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氛围,中国学生在这类学校生活和学习,可能会感受到一些微妙的排斥及一些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微侵犯。
同时,一些自由文理学院不仅饮食结构单一,而且设施陈旧、图书文献资料较少,规模也普遍较小,系科设置和课程设置都相对较少,学生能选择的课程较为有限。此外,由于地处偏僻,学校周边也没有较好的可供实习和体验的现代科技与商业环境,在日常生活的便捷、热闹、饮食丰富性、文化多元性等方面,更远远不如一些位于大都市市区的州立大学。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学术驱动、喜欢探索不同的专业路径、深入讨论和阅读各种资料并进行诠释,也比较擅长用写作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忍受孤寂潜心治学,甚至喜欢幽静古雅的美国内陆校园,那么,自由文理学院可能是你通往更广阔世界的起点和人生中一段难忘的体验。
北京站
客服专线: 400-010-8000
服务专线: 400-010-8000
北京分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甲3号院B座
友情链接 · 美国留学 | 英国留学 | 澳大利亚留学 | 加拿大留学 | 新西兰留学 | 日本留学 | 欧洲留学 | USA:A Study Destination
©2025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1003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8474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京零字第朝190057号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将有专人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