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聊留学,大家默认 “英美加澳” 是第一梯队。但 2025 年的数据里,这个梯队正在松动。
英国和美国依然在 TOP2,但美国的本科申请占比,从 2023 年的 20% 掉到了 2025 年的 13%;加拿大更明显,2023 年还是榜首,2025 年直接跌到第四,原因很直接 —— 限制国际生数量的政策,让学生望而却步。
反倒是之前没那么起眼的国家,正在悄悄 “上位”:德国、意大利的申请热度涨了 7%,韩国更是第一次冲进 TOP10(2024 年还在 17 名)。
更有意思的是 “友好度” 这个隐形指标:在 “四大英语国家” 里,加拿大依然是 39% 学生眼中 “最友好的国家”,哪怕政策收紧,这份口碑还是让它保住了不少吸引力;而英国因为 2025 年上半年政策稳定,硕士申请热度直接涨了 50%。
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 :现在的学生选目的地,不再只看 “名气”,更看 “确定性”。一个国家的留学政策会不会突然变?对国际生的态度是不是开放?这些 “看不见的因素”,比排名更能影响决策。
就像有个学生说的:“宁愿多花点时间学小语种,也不想刚拿到 offer,政策就变了。”
提到留学专业,很多人会想 “肯定选 IT、工程这些硬核方向”。但 2025 年的调研数据,却藏着一个反常识的趋势:
商科(Business & 经济)依然是第一选择 —— 本科占 19%,硕士占 20%,但人文社科(Arts & 人文)的热度正在上升,本科占比从 14% 涨到 15%,硕士从 10% 涨到 12%;医疗类(Médecine & 健康)也在涨,硕士占比到了 14%。
反而之前大火的 IT,本科占比从 12% 降到 11%,硕士从 8% 降到 7%。
更细分来看,不同学历的学生,需求完全不一样:
本科生爱 IT、商科,因为他们更在意 “入门级技术能力”,方便毕业找第一份工作;
硕士生更偏商科和医疗,看重 “职业进阶适配性”;
博士生最特别,53% 的人把 “具体项目内容” 放在第一位,反而不那么在意专业大类。
这背后其实是 “留学目的” 的转变 :以前大家可能觉得 “选个热门专业就能找好工作”,现在更清楚 “专业要匹配长期职业方向”。比如人文社科能培养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这些 “软技能” 在很多行业里,比单纯的技术能力更耐用。
就像调研里一位学生说的:“我学国际关系,不是为了进外交部,而是想做跨国企业的公共事务,这种专业反而比 IT 更对口。”
很多人以为,疫情后线上学习会成为主流,但 2025 年的数据告诉我们:线下依然是绝对主力 ——74% 的学生首选 “校园 / 面授”,比 2024 年只降了 2%。
但 “灵活性” 成了新的竞争点:
本地生更爱 “兼职读书”:56% 的本地生希望读 part-time,而国际生只有 31%;
亚洲和南美学生最 “恋校园”:他们选线下的比例比其他地区高 10% 左右;
线上学习的需求也在涨:16% 的学生选线上,比 2024 年多了 3%,主要是为了 “边工作边读书”。
这其实反映了 “留学人群” 的多元化 :以前留学的多是刚毕业的年轻人,现在很多人是 “在职深造”—— 本地生可能要边工作边赚学费,国际生可能想先在当地实习,所以 “能不能灵活安排时间”,成了选学校的重要标准。
比如有个在澳洲读硕士的学生,选了 “周三到周五面授 + 周一二线上” 的项目,既能去学校跟老师交流,又能在周一二做兼职,赚房租钱。
留学最现实的问题,永远是 “钱”。2025 年的调研里,有两个数据特别扎眼: 1.56% 的学生因为 “留学太贵”,放弃去国外读书* 比 2024 年涨了 12%,全球通胀让 “留学成本” 成了最大拦路虎; 2.打工成了重要资金来源* 本地生里,“边读书边打工” 从 2024 年的第二大资金来源,跃升到 2025 年的第一;国际生里,它也稳居第二,仅次于 “大学奖学金”。
更让人意外的是 “申请障碍”:不是学费,不是语言,而是 “信息不透明”——41% 的学生说 “费用信息模糊”,41% 说 “ eligibility 要求不清”,39% 说 “奖学金信息找不到”。
这给学生和学校都提了个醒 :对学生来说,“算清账” 比 “凑够钱” 更重要 —— 比如能不能打工,奖学金怎么申请,这些信息提前搞懂,能少走很多弯路;对学校来说,把费用、申请要求写清楚,比花大价钱做广告管用多了。
就像有个学生分享:“我本来想申请加拿大的一所大学,查了半天没找到奖学金申请截止日期,最后干脆放弃了,选了信息更清楚的澳洲学校。”
现在的学生选学校,最信谁?不是学校的官网,不是中介的推荐,而是 “学长学姐的评价”。
调研显示,82% 的国际生会参考 “学生评价”—— 其中 40% 会 “非常看重”,而且年龄越大越信:25-34 岁的学生里,43% 会 “非常看重” 评价,比 24 岁以下的学生多 5%。
社交媒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59% 的学生说 “社交平台会影响留学决策”,而且不同学历的学生,偏好的平台完全不一样:
本科生爱 YouTube 和 Instagram(各 27%),喜欢看 “校园日常”“专业体验”;
硕士生更爱 LinkedIn(32%),关注 “校友职业发展”;
博士生几乎被 LinkedIn 垄断(55%),因为要找导师、看研究项目。
这背后是 “信任逻辑” 的转变 : Z 世代 和 Alpha 世代,对 “官方话术” 越来越警惕,反而更信 “真实体验”。比如学校如果只发 “五星好评”,学生反而会怀疑;但如果有负面评价,学校能真诚回应,反而会加分。
就像一位教育行业从业者说的:“现在做留学营销,不如让在校生拍个 vlog,讲一讲‘论文赶 due 到凌晨 3 点是什么体验’,比说 10 句‘我们师资雄厚’管用。”
最后一个趋势,可能会颠覆很多人的认知:学生留学想获得的 “最重要技能”,不是 AI、不是编程,而是 “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 这些 “软技能”。
调研里,AI 工程排第 13,编程排第 14,网页设计排第 15,反而 “跨文化沟通”“项目管理” 这些软技能,稳居前 5。
更有意思的是 “学历选择”:60% 的学生明确表示 “不会选职业培训,更要读大学”。不是因为职业培训不好,而是学生觉得 “大学能培养软技能,这些才是长期职业发展的关键”——40% 的学生相信,“最好的工作机会,来自大学学历”。
这其实是 “留学价值” 的回归 :以前大家可能觉得 “留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现在更清楚 “留学是为了长期职业竞争力”。比如同样是进外企,懂跨文化沟通、能独立解决问题的人,比只会编程的人,晋升空间更大。
看完这些趋势,其实能总结出 3 个很实在的建议,不管你是学生还是家长,都能用得上:
其实留学从来不是 “逃离当下”,而是 “投资未来”。2025 年的这些趋势,本质上是学生越来越理性:不再为了 “留学” 而留学,而是为了 “更清晰的职业方向”、“更全面的能力” 而留学。
北京站
客服专线: 400-010-8000
服务专线: 400-010-8000
北京分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甲3号院B座
友情链接 · 美国留学 | 英国留学 | 澳大利亚留学 | 加拿大留学 | 新西兰留学 | 日本留学 | 欧洲留学 | USA:A Study Destination
©2025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1003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8474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京零字第朝190057号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将有专人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