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力复习
(一)熟悉题型与场景
雅思听力共 40 道题,分为 4 个 Section。Section 1 通常是生活对话,像租房、购物交流等场景,以填空为主,注重数字、人名、地址等基础信息考查。比如在租房场景中,会涉及到租金、押金、房间设施等内容填写,需留意类似 “double 8”(88)、“flat 3B” 这种细节表达。2025 年新增 “国际学生住宿咨询” 场景,像 “deposit refund”(押金退还)等高频词要格外关注。
Section 2 是独白类信息,如景点介绍、活动说明,题型有填空、选择,考查细节记忆。例如剑 18 Test 2 中 “城市绿化项目” 独白,需准确区分 “短期植树计划” 与 “长期生态维护” 的时间节点。
Section 3 为学术对话,像学生与导师讨论论文、小组项目,匹配题占比约 40%,侧重逻辑理解。2025 年新增 “学术研讨会分工” 场景,要能捕捉 “data collection”“literature review” 等学术分工词汇,以及 “although”“however” 后的转折观点。
Section 4 是学术讲座,如环境科学、考古研究讲座,以长填空为主,考验长段信息抓取。近年新增 “量子计算伦理”“碳中和建筑” 等前沿话题,像 “quantum entanglement”(量子纠缠)“passive design”(被动式设计)这类专业术语要提前积累。
(二)精听与泛听结合
- 精听:每天选取 1 - 2 篇真题听力材料(前期可选择 Section 1 - 2,后期过渡到 Section 3 - 4)进行精听。第一遍完整听,了解大致内容;第二遍逐句听,边听边写,遇到听不懂的地方暂停,反复听几遍,实在听不出再对照原文查看,分析没听懂的原因,是词汇、发音、连读问题,还是对内容不熟悉。例如听到 “not at all” 发音类似 “no - ta - tall” 这种连读现象,要做好记录并反复模仿练习。同时,用 “每日英语听力” APP 积累学术词汇,建立自己的听力词汇库。
- 泛听:利用碎片化时间,如乘车、做家务时,听英文广播(如 BBC、美国之声)、英文电影、TED 演讲等,培养英语语感,熟悉不同的语音、语调、语速。在听广播或演讲过程中,尝试抓住关键信息,如主题、主要观点等,提升听力理解能力。
(三)刷题与错题分析
- 刷题:按照考试时间要求,每周至少完成 2 - 3 套真题听力练习,模拟考试环境,适应考试节奏。在做题过程中,注意运用一些技巧,比如提前快速浏览题目,预判听力内容和答案类型,圈出关键词,像人名、地名、数字、限定词等,在听的过程中重点关注。
- 错题分析:做完题后,认真分析错题。将错题分类,如拼写错误、没听到关键词、对听力内容理解错误等。针对不同类型的错题,采取不同的改进措施。若是拼写错误,加强单词拼写记忆;没听到关键词,练习关键词定位技巧,提高敏感度;对听力内容理解有误,重新听原文,分析错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下次再犯。例如听力中地图题容易出错,就要针对方位介词(如 clockwise, diagonally opposite)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反应速度。
二、阅读复习
(一)学术类(A 类)与培训类(G 类)区别对待
- A 类:主要考查 3 篇学术期刊或书籍议论文(每篇 800 - 1000 词),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2025 年新增 “图表 + 文字” 混合文本,如 “全球新能源装机量折线图 + 政策分析”,需要学会结合数据与文字综合解读。题型中 “观点匹配题” 占比提升,要训练快速定位作者对 “AI 医疗风险”“基因编辑法律边界” 等话题态度的能力,掌握同义替换识别技巧,比如原文 “significant” 对应题目 “notable”。备考时,熟记 AWL 学术词表(如 “sustainable”“phenomenon”),每天进行 1 篇细节题训练,每篇限时 18 分钟完成,做完后精读文章,整理学科高频词(如生物类、环境类),分析长难句结构。
- G 类:阅读材料是 4 - 5 篇实用文本(通知、广告、书信等),总字数约 2000 词,侧重生活信息理解。像 “社区活动通知”“工作签证申请指南” 这类文本,题型以细节定位、判断题为主。复习时,聚焦 “通知、书信” 高频词(如 “deadline”“required documents”),训练从杂乱信息中快速抓取 “申请截止日期”“所需材料” 等关键内容的能力,满足移民、工作场景需求。
(二)提升阅读技巧
- 略读:拿到文章后,先快速浏览标题、副标题、首尾段、每段首句,了解文章主旨大意和整体结构。比如看到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通过略读知道文章主要探讨了当前环境问题现状、原因以及提出的一些解决措施。
- 扫读: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在文章中快速定位相关信息。例如题目问 “某研究的结果是什么”,通过扫读找到文中关于该研究的段落,再仔细阅读该部分内容寻找答案。平时练习时,要刻意训练自己扫读速度,提高定位效率。
- 精读:对于一些长难句、关键段落以及自己做错的题目所在段落,要进行精读。分析句子结构,理解每一个单词、短语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掌握文章的细节内容和逻辑关系。例如分析含有多个从句的长难句,理清各个从句之间的修饰关系,准确理解句子意思。
(三)限时训练与错题整理
- 限时训练:每周进行 3 - 4 次限时阅读训练,每次完成 1 - 2 篇文章(A 类和 G 类根据自身考试类型选择),严格按照考试时间限制,A 类每篇 20 分钟,G 类每篇 15 分钟左右。通过限时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和答题效率,逐渐适应考试节奏,避免考试时时间不够用。
- 错题整理:做完题后,对做错的题目进行整理分析。明确错误原因,是没理解题意、定位不准确,还是对文章内容理解偏差。对于错题涉及的知识点,如词汇、语法、阅读技巧等,进行针对性复习巩固。同时,将错题中的高频同义替换词整理出来,加强记忆,提高在考试中识别同义替换的能力。例如 “decline” 和 “drop”“decrease” 等同义替换,在不同文章阅读中多次出现,整理后反复复习,有助于快速理解题目和定位答案。
三、写作复习
(一)任务一复习
- A 类:主要是描述线图、饼图、流程图、柱状图等图表。2025 年流程图题出现频率升至约 30%,像 “塑料回收产业链”“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流程” 这类题目,要掌握 “firstly - secondly - finally”“subsequently” 等过程逻辑词,描述时注意避免遗漏 “分拣 - 破碎 - 再生” 等关键步骤。平时复习,背诵 “图表描述模板”,如 “The line graph shows…”,每周至少练习 2 - 3 篇图表作文,完成后仔细核查数据描述的准确性,包括数据大小比较、趋势描述等是否正确。
- G 类:写书信,如投诉信、邀请信、建议信等。需注意格式规范,投诉信开头用 “Dear Sir/Madam”,结尾用 “Yours faithfully”;邀请信要写清楚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信息。写信时语气要得体,例如投诉 “商品质量问题”,礼貌说明 “购买时间、问题描述及诉求”。复习时,整理不同类型书信的格式和常用表达,每周练习 1 - 2 篇书信写作。
(二)任务二复习
- A 类:侧重抽象学术话题议论文,如 “人工智能是否加剧教育不平等”。写作时需结合 “教育资源分配”“技术成本” 等学术视角分析,提出有深度的观点,并通过具体例证支撑,比如讨论 “在线教育” 时,举例 “某高校在线课程辍学率达约 25%” 增强说服力。采用四段式结构(引言 + 主体段 1 + 主体段 2 + 总结),灵活运用 “汉堡包逻辑”(观点 + 案例 + 反驳 + 升华)。平时多阅读学术类文章,积累学术词汇和观点,每周至少完成 1 篇大作文写作,并找老师或英语水平较高的同学帮忙批改,重点检查逻辑是否清晰、论证是否充分、语法和词汇使用是否准确恰当。
- G 类:聚焦生活社会话题议论文,如 “城市宠物饲养是否应加强管理”。强调实用观点表达,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观点和理由。同样构建清晰的文章结构,每个主体段遵循 “论点 + 解释 + 案例 + 影响” 结构,避免泛泛而谈。每周进行 1 - 2 篇大作文写作练习,自我批改或借助批改工具(如 Grammarly)修正语法错误,同时注意积累生活类话题词伙,提升语言表达丰富度。
(三)语法与词汇提升
- 语法:确保写作中语法准确性,复习并巩固基础语法知识,如时态、语态、从句、主谓一致等。避免常见语法错误,像主谓不一致(如 “The government have…” 应改为 “The government has…”)、时态混乱、可数名词误用(如 “equipments” 应改为 “equipment”)。可以通过做语法练习题、分析范文语法结构等方式强化语法知识。
- 词汇:积累写作高频词汇和话题相关词伙。替换基础词汇,提升词汇丰富度,用 “crucial” 替代 “important”,用 “give rise to” 替代 “cause”。同时,注意词汇的正确使用语境和搭配,避免生僻词堆砌,优先掌握学术短语(如 “play a pivotal role”“exacerbate the problem”)。平时阅读外刊、范文时,遇到好的词汇和表达及时记录下来,进行背诵和运用练习。
四、口语复习
(一)熟悉考试流程与评分标准
口语考试分为三个部分,共 11 - 14 分钟。Part 1(4 - 5 分钟)是日常话题问答,如家乡、爱好、工作等,回答时要避免 “yes/no” 简短回答,要展开描述,例如被问 “喜欢的运动”,可以说 “我喜欢羽毛球,每周会打 3 次,既能锻炼体能,又能和朋友互动交流,增进彼此感情”,展现表达流畅度和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
Part 2(3 - 4 分钟)是话题卡陈述,如 “描述一次跨文化交流经历”,有 1 分钟准备时间,之后说 1 - 2 分钟,需涵盖 “起因 - 经过 - 感受” 逻辑。2025 年新增 “不同国家节日差异”“国际旅行礼仪” 等跨文化话题,要积累 “cultural taboo”(文化禁忌)“etiquette”(礼仪)等相关词汇。
Part 3(5 - 6 分钟)是抽象话题讨论,如 “全球化是否导致文化同质化”,需展现观点深度,可使用 “分情况讨论” 逻辑,如 “对年轻人而言,全球化促进文化融合;对传统文化守护者而言,需加强本土文化保护”,同时注意发音连贯,避免 “he/she 混用”“时态混乱” 等问题。熟悉雅思口语评分标准,包括流利度与连贯性、词汇多样性、语法准确性、发音等方面,明确努力方向。
(二)日常练习与素材准备
- 日常练习:每天安排 30 - 60 分钟进行口语练习,可以找语伴、参加英语角,或者通过在线平台与外教练习,模拟考试场景。练习过程中,注意语音语调、语速控制,以及表达的自然流畅度。
- 素材准备:针对 Part 1 常见话题,准备 20 - 30 个话题答案,确保每个问题能说 3 - 5 句话,形成自己的答题思路和框架,但不要逐字背诵,以免听起来生硬。对于 Part 2,结合当季题库,将相似话题合并,创建可复用故事线,如 “描述一次难忘的旅行” 和 “描述一个印象深刻的地方” 可以用相似素材。同时,准备一些万能观点和例子,以便在考场上灵活运用。例如描述很多事物时都可以提到 “它对我个人成长有很大帮助,让我学会了坚持和团队合作” 等。
(三)自我录音与反馈改进
- 自我录音:每次口语练习时,用手机或其他录音设备进行录音,练习结束后回放录音,检查自己的口语表现。注意自己的发音是否准确清晰、是否有过多停顿或重复、语法错误、逻辑是否连贯等问题。例如发现自己在描述过去经历时,经常忘记使用过去时态,就要针对性进行强化练习。
- 反馈改进:可以将自己的录音分享给老师、同学或英语水平较高的朋友,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制定改进计划,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训练。比如发音不标准,就多进行跟读练习,模仿原声的语音语调;逻辑不清晰,学习使用连接词(如 “first of all”“moreover”“however” 等)来组织语言,使表达更有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