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留学生而言,培养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堪称学术研究领域的立命之本。
论文,是很多海外留学学子都曾烙下的痛印,亦折射出留学海外进行学术研究的辛酸和不易。
学术问题,俨然成为中国学生海外留学能否顺利毕业的拦路虎。
中国留学生在学术适应能力上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但并非普遍现象
6月初,英国厚仁教育发表的“2020英国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国留学生被学校劝退的两个主要原因,分别为高达40%的“学术表现差”和约33%的“学术不诚信”。
根据您的经历和观察,中国学生普遍面临的学术能力及素养的突出问题是什么?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我当初留学英国,所攻读的专业实属偏门。
整个系,除了我,还有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女生和几位来自中国台湾的学生。
面对凤毛麟角的外籍学生,德国教授根本不可能像美国高校一样调整教学大纲,甚至遣词造句与语速也不会顾及在座的外籍学生。
无疑,外语熟练度是留学生最大的“坎”。
其实,我并不认为中国留学生的学术素养存有问题。
与我同期留德的中国学生,不少最终折戟于语言。
他们通过了所有考试,成绩颇佳,却最终因毕业论文失利而痛失学位。
究其原因,并非学术之祸,罪在语言。
中国学生的外语表述,思考用中文,表达则是外语。
两种语言,两套思维模式,相悖。
这是典型的中式外语。
即便侥幸获取学位,甚而定居就业,外语表达能力仍不尽如人意。
我最庆幸的是,我写中文即启动中国人思维模式,写德文便切换到德国人思维模式。
这也是留学生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学术素养。
毕竟语言是教育与学术活动的基础,而支撑语言的实为文化及受制于文化的思维。
高印:
中国留学生在学术适应能力上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但并不是普遍现象。
目前,留学生的留学目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出国“玩”的,另一类是出国学习的。
对于真正想学习的留学生,如果在国外有比较完整的语言学习经历,就能更快地融入大学课堂。
而在国内通过托福或者雅思考试直接进入国外大学的留学生,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有些海外院校的课程设计和获得学位的条件都需要有学校相关工作人员指导,国外称之为顾问﹙avisor﹚,有些中国留学生不善于利用学校的资源,往往选错了课程,拖延了毕业时间。
中国留学生学术能力及素养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语言水平限制学术适应能力。
二是对于课程成绩的在乎程度多过于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具体表现为作业不愿独立完成,多个学生交出内容相似甚至一样的作业,理科作业还有在中文网站上找答案的现象。特别是,一到考试前期就到处搜罗历年考题,逃不开应试教育思维。
三是对于问题的思考不主动。中国留学生不善于与教授沟通自己的思考,更不愿意与教授持不同观点,喜欢按吩咐做事。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我们在小学就开设了英语课,但远远没能达到预期效果。
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过度看重分数,忽略了对能力的培养。
当然,学生本身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术适应能力。
留学期间,我曾专门针对中国留学生做过大型在线综合调查研究。
研究发现,制约甚至导致留学生﹙不仅是中国留学生﹚学术适应能力差的原因有很多。
譬如,一些院校为了招揽生源,入学时对国际学生的语言成绩门槛要求一降再降,这是导致留学生学术适应能力差的最直接诱因。
同时,很多海外院校尚未做好应对国际学生来校就读的配套工作,包括语言伙伴、任课教师的英文和国际化水平准备不足,留学生学习交流中心、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缺乏及时更新,开放、包容的多元校园文化氛围尚未营造起来,再加上整个国民社会对于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代的到来缺乏积极的应对,等等。
中国学生普遍面临的学术能力及素养的突出问题,是在国内学习期间缺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存在依赖和等待的消极心理,不会主动培养学习能力。
同时,他们缺乏主动交流沟通和自我调整、自我改变的意识。
尤其是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他们不会主动求助身边的本地同学和老师,只会消极地回避。
此外,他们中的很多人不能在校内外尽快营造一个学习和生活上有效、多元的“社会支持网络”,依旧停留在依赖父母、国内同学和好友那种国内学习期间的模式。
我认为,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元而复杂的,其中既有出国前的家庭生活和教育经历因素,也和原来就读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有很大关系。
当然,这与留学生的个人努力程度和性别、年龄、性格、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周边留学生群体构成比例多样化、专业学科差异等主客观因素有着更大的关系。
端正对于海外留学的态度,增强危机意识,关注学科前沿发展
您认为海外留学生最重要的学术能力和素养是什么?应当如何养成这些能力和素养?
俞可:
我认为,比前面提到的语言更为深层的学术能力及素养是适应海外教学文化。
素养培养除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应包括品德的培养。
还是那句老话,做任何事之前最重要的是做人,然后是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选择能力、坚韧的性格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这些能力的培养需从点滴做起,首先是要学会从正面考虑问题,做好适应新环境的心理准备。
在出国之前,要对学校和学校所在地有充分的了解,读研究生的学生要多和导师交流,同学之间要以诚相待、合作互助。遇到问题不要逃避,要尝试着解决并学会求助。
在国外,教授和助教都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途径,要学会利用资源。
优秀的人品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会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术能力和素养。
首先,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即能够相对准确地评估自己性格和个性在学术研究上的优缺点,包括毅力和耐力、吃苦耐劳、独立钻研意识、团队协作精神、问题敏感性、批判性思考能力、较真精神、主动探索精神、人际交流沟通能力等。
对于留学生而言,重要的学术能力和素质方面,应当包含独立钻研精神和对问题的敏感性、探索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坚毅。
这些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次,端正对于海外留学的态度,增强危机意识,不断关注本学科领域最新前沿发展,增强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通过参加专业领域及相近学科专业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报告,丰富自己的研究视野并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点。
再其次,与留学当地教师和国内教师保持联系,积极参加相关研究课题项目,通过团队协作和分工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
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路径,需要掌握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留学资讯,欢迎咨询!
北京站
客服专线: 400-010-8000
服务专线: 400-010-8000
北京分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甲3号院B座
友情链接 · 美国留学 | 英国留学 | 澳大利亚留学 | 加拿大留学 | 新西兰留学 | 日本留学 | 欧洲留学 | USA:A Study Destination
©2025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1003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8474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京零字第朝190057号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将有专人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