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三大四的时候,每个本科生都会面临最为艰难的抉择:
到底是考研、留学还是工作呢?
这三种选择也意味着三条不同的道路。
国内考研:(参加推免考试)- 备考 - 考试
出国留学:参加语言水平考试 - 准备申请文书 - (复试或面试)
直接工作:准备简历 - 找实习 - 实习转正或找工作
可以看出,这三条道路几乎没有重叠的部分,哪怕国内考研和出国留学都需要考试,考察的也是截然不同的内容。因此,很少人能够同时走两条以上的路(听起来就physically impossible)而且不摔断腿的。无论选择哪一条道路,都足以把你一年内的时间表排满,更别说是选择两条路了。
所以Lotus建议大家,在大三下学期结束之前就想清楚自己到底要走哪一条路,并好好利用大三升大四这个假期进行初步准备,大四一开学马上把油门踩到最狠,迅速推进。实际上,很多人在大三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已经把道路规划好了,甚至有些人在大一大二就已经计划好要考什么试刷什么实习,所以大三下学期结束前这个时间点真的是做决定的ealine了。
Question
在工作和读研间如何选择?
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在决定工作还是读研的时候,不妨问自己以下问题:
我想从事和语言强相关的工作(例如老师、翻译、科研等)吗?
如果希望从事和语言强相关的工作,那么研究生学历基本上就是标配,因为本科四年的学习并不足以让你获得胜任纯语言类职业的能力(尤其是小语种),而且在应聘这类岗位的时候,研究生学历能够带来很大的优势。
我是否想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工作?这个领域要求我拥有什么技能?
本科读了外语但是不想做与外语相关工作的人不在少数。有些人本科毕业进入企业工作后顺风顺水,有些人则选择跨专业读研,这一切都与选择的领域和该领域所需的技能有关。
如果本科读了语言但是想做会计,直接入行的可能性估计不大;但是如果想做销售或者是公共关系,那么直接入职或者报名管培生计划可能是很好的选择。Lotus并不了解所有行业的情况,没有办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所以请大家为自己的前途负责,多收集资料,多了解情况。
我是否满意目前学校/专业为我创造的平台?
有些非985 211学校的同学希望通过考研提升自己简历上“教育背景”的含金量,因为某些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会明确要求哪一类院校,或者是直接把某些级别的院校排除在外。不过大家也要注意,国内不少企业开始采取“只看第一学历”的招聘方法,也就是只按照本科院校筛选简历,所以“读研镀金”的方法不一定在所有情况下都能行得通。
有些同学不希望在本科大学所在城市发展,希望通过考研“转移”到另外一座城市。举个例子,如果你希望在北京发展,那么在北京读书就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因为你身边的不少同学会留在北京,不少师兄师姐也会留在北京,因此你的整个人脉圈都在北京。找工作的途径有很多,直接去企业官网投简历是一种,通过老师或者是师兄师姐的推荐也是一种。所以,很多人会说,如果想在某城市发展,那么可以考虑去某城市读书。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到底想不想读研?
很多时候大家都忙着分析外部条件和性价比,却忘了好好问问自己,我到底想干什么?
如果你觉得本科学的东西还不足够,还想继续深入了解某个领域,或者是觉得学生阶段成长很快,希望延续这种势头,那么就请毫不犹豫地选择读研,因为工作之后真的很难找到可以心无旁骛地提升自己的时间!如果你一想到学习就想撞墙,那么去读研就是自寻烦恼。
有些人适合在大学学习,有些人适合在社会大学学习,这两者之间没有优劣,只有合适与不合适。
注意:同寝室的人决定考研/不知道自己想从事什么工作所以想先读研逃避一下/我爸妈叫我考研都不是选择考研的理由!
Question
在国内考研和出国留学间如何选择?
两种选择各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曾几何时,“海归”的身份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海归”的稀缺自然引起了企业的追捧,成为就业的“王牌”。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拥有出国留学经历的人越来越多,“海归”身份本身的价值溢价也越来越小,再也不会有哪个企业仅仅因为你是“海归”就选择聘用你。所以,千万不要认为一定要出国留学,不出国留学就会比别人矮一截。
也就是说,千万不要为了出国留学而出国留学。
那么在选择国内考研和出国留学的时候,到底应该考虑什么因素呢?
家庭条件
美国硕士读下来可能要100w,英国硕士读一年大概要20w,法国硕士读两年,每年大概要10-20w(公立10w私立20w)。这些数据都是概数,仅做参考,但是也能看出在国外留学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我本身家庭条件还不错,从来不需要自己打工付学费,大学时期做的翻译兼职也都是“零花钱”性质。但是,我读到研二的时候明显产生了“我怎么可以花爸妈这么多钱”以及“万一找不到工作简直愧对爸妈”的愧疚感。
所以,如果家庭条件一般,真的没有必要砸锅卖铁出国读书,因为只要你在国内好好学习,也一样能够获得不亚于出国留学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质量
我自己不是教育专家,不敢说完全了解教育领域的现状,但是我认为,哪怕不能说中国教育体系碾压世界各国,但是我们至少不差。而且,在比较教育质量的时候,只能比较同级别的院校,而且只能比较你能考上的国内外院校。
举个简单的例子,把中国外语院校中的“扛把子”北外上外和巴黎高翻相比,我并不认为后者能够碾压前者;但是如果你要把巴黎高翻和中国三线城市里刚刚设立翻译硕士的院校相比,那么结果恐怕就很明显了。
如果你的水平只能让你考上二本院校的硕士,那么哪怕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再厉害,也不是你选择出国留学的原因。
在比较国内外院校教育质量的时候,请不要忘记,国内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老师,他们也会提出严格的要求,也会悉心辅导,也会认真对待。不要一味认为国外的一定更好,更何况,学习本身就是三分靠老师,七分靠自己,老师教得再好,你不学也是没有用的。
就业情况
前面已经提到,单纯“海归”身份带来的溢价已经越来越小。在某些情况下,国内读研甚至是求职的优势。
首先,在哪里读书和你希望在哪里发展有关,这一点之前已经阐述过了,就不再重复了。
其次,国外有很多很好的大学在中国的知名度不高,国内的人甚至会觉得“你读了个什么野鸡大学”。虽然国内的人不了解某大学并不等于某大学的教学质量差,但是这种“信息差”可能会成为求职的障碍。
另外,在国外留学很可能会错过国内的一些机会。比如说英国的硕士是一年制,正式毕业的时间往往是次年11月之后。这个时间点意味着毕业生错过了10月的应届生秋招,让他们错失一个宝贵的机会。
有些人可能会说,那我可以在国外留学之后直接在国外工作呀。自然是可以的,不过千万不要把在国外求职想象得那么容易,更何况现在整个世界上机会最多的地方其实就是我们的祖国。
语言环境
外语专业出国留学看起来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因为我们都知道语言环境的重要性。的确,如果你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不整天混中国人小团体,敢于与本地人交流、做朋友,在生活中把握每一个机会练习口语(发挥“去超市也要和收银员聊天”的精神),那么你很可能可以快速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而这种与本地人在日常生活中无剧本聊天的机会确实是国内难以找到的。但是,在国内读研是否就意味着你彻底失去了练习口语的机会?并不是。以我自己为例,我在英语系国家最长的生活经历是高一时候参加的为期一个月的夏令营,再加上读研时候去英国玩了两次,共计两周,但很多时候,英语母语者会问我有没有去英语系国家留学。其实,自己创造语言环境的方法有很多,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提过(复习戳这里 >>口语攻略 | 怎么把法语说得地道好听? // 轻松学习 | 从9岁看到28岁都不厌的美剧如何帮我学英语?),在此就不多重复了。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说,听起来你似乎并不鼓励出国留学呀?
并不是的。
我非常感激出国留学的这段经历,而且我也确实从中收获了很多。但是这种收获并不是能用“每个月能多赚多少工资”或者是“多学了多少个单词”来衡量的,因为这是一种世界观和思维的转变。
其实,不出国门的人,无论是中国人、法国人还是美国人,很多时候都会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生活也只有一种可能性。但当你接触更广阔的世界、与那些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对话时,你会尝试理解他们的思维,尝试用他们的目光看世界。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样岂不是全盘西化、失掉中国人的特质了吗?但是,与其他文化和思维的对话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而是让我们看到另一种可能性的方式。在法国的这段时间,我明白了法国人为什么要罢工,为什么那么热爱讨论政治,为什么可以接受开放式恋爱关系,为什么可以培养出热爱文学艺术的年轻人。总而言之,我对法国社会的理解不仅停留在书本或媒体告诉我的事情上,而是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与本地人的对话建立起来的。
北京站
客服专线: 400-010-8000
服务专线: 400-010-8000
北京分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甲3号院B座
友情链接 · 美国留学 | 英国留学 | 澳大利亚留学 | 加拿大留学 | 新西兰留学 | 日本留学 | 欧洲留学 | USA:A Study Destination
©2025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1003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8474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京零字第朝190057号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将有专人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