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给自己的人生一个精彩的PlanB

意向国家及地区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隐私保护协议》

立即咨询专家
搜索
关注我们

留学官方微信

留学官方微博

400-010-8000

关于金吉列

留学

留学攻略 留学规划师 英国 美国 日本 加拿大
新西兰 澳大利亚 韩国 欧洲 亚洲 中国香港

热门

留学产品 成功案例 院校排名
国际学校 精彩讲座 OSSD课程

申请

留学资料 语言提升
能力提升 签证准备

生活

留学安全 海外生活
实习就业 移民置业

工具栏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费用计算

电话咨询

分公司电话

400-010-8000

免费咨询电话

400-010-8000

到店咨询

免费领取留学邀请函
意向国家及地区
意向学段

请留下您的信息,我们将有专人与您联系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隐私保护协议》

金吉列留学北京总部2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8号楼IFC国际财源中心B座15层

010-56836688

复制地址
到店咨询
0
0
首页 文章详情

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时什么体验?

黄海英
2020-03-10 16:16:28
人浏览
0
0

金夏领航 名校直通 金吉列第...

了解详情

一站式留学评测 留学快人一步

了解详情

7月盛夏 畅游无界 月度精...

了解详情

第二外语选什么小语种吃香?

了解详情
哥伦比亚大学是一所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世界顶级私立研究型大学。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五所大学之一,常春藤成员之一,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大学之一,哥大强大的实力享誉世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哥大的校友对母校有什么评价呢?

知乎网友 @朱英楠Davi

哥大本科四年,说两句亲身体验。

先科普一下其他答案纠结的哥大的 4 个本科学院: 

Columbia College ( 简称 "CC"): (录取率 6% 左右, 2015 年 27,000 多人申请) 认为自己才是哥大最正统的学生,也就是另一答题中有资格说自己是 HYP 之后排名第四的本科学府; 

Fu Founati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 Applie Science ( 简称 "SEAS"): (录取率 7% 左右, 2015 年 8,600 多人申请) 排名不如 CC ,但也是不错的学院,而且跟 CC 的学生统一 orientation 、一起住宿舍、统一所有校园活动,所以除了上课很少在一起之外, CC 和 SEAS 的学生们基本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尤其是大一(必须住校园墙内临近的 5 栋宿舍),所以两个学校之间的学生之间关系非常融洽。另外, SEAS 这几年越来越难进,从我入学时( 2007 年)的 19% 录取率降到了 2015 年的 7% ; 

School of General Stuies ( 简称 "GS") : (录取率 32% 左右, 2015 年 600 多人申请,另有多个 joint-egree programs ) 是一个“提供传统的本科教育给非传统学生”的学院(如高中毕业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直接读本科,或在本科期间中断过一段时间回到学校继续的学生),不住 CC/SEAS 的宿舍,也很少在课外一起 social (毕竟年龄不一样),所以基本上感觉不太像同一个学校的小伙伴; 

Barnar College ( 简称 "BC"): (录取率 25% 左右, 2015 年 5,600 多人申请) 跟哥大的关系可能连 Barnar 校长自己都很难解释清楚。不同校园、不同宿舍,但经常和 CC/SEAS 一起 social ,所以学生之间关系融洽,但申请渠道完全分开,是所有哥大学院当中最纠结的(后面还有详解)。

另外, CC 和 SEAS 在哥大基本上是统一管理的,官方数字很少将两所学校分开来看。

早在 2009 年,就有机构将“转学”、“申请 Barnar ”、“申请 GS ”作为较容易进入哥大本科的三条道路,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一所崇尚多元、自由、包容的学府会存在那么根深的鄙视链。

研究生跟本科生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区别。哥大有 20000 多名研究生、 8000 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分布于各个专属学院,包括商学院 (CBS) 、法学院 (CLS) 、教育学院 (TC) 、新闻学院 (Journalism) 、以及多个医学院等等。上述的四个本科学员中,只有 SEAS 有研究生学位,且人数高于本科生。


(哥大的 20个学院,包括本科和研究生)

好了,科普完毕,接下来好好的聊一聊哥大的就读体验。

哥伦比亚大学简史

先说说没什么人了解的哥大历史。哥大创立于 1754 年,在大不列颠帝国国王乔治二世的皇家特许下成立,因此哥大的原名叫做“ King's College ”(国王学院),是纽约州成立的第一所大学、全美第五所高等教育机构,也是美国 1776 年“独立宣言”前创立的 9 大殖民学府之一。 美国独立战争后,为了与皇室撇清关系,哥大改名为“ Columbia College ”(哥伦比亚学院)。“哥伦比亚”一词源于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是一个在独立战争后十分受欢迎的名词,象征着北美大陆新世界的独立。后来,哥伦比亚学院于 1896 年更名为“ Columbia University ”(哥伦比亚大学),同时也由位于纽约中城区 Maison 大道的原址迁移到 Morningsie Heights 的新址。

大牛校友

申请一所学校最大的原因当然包括校友的去向,因为衡量一所学校的终极指标不是排名、教授、课程、资金,而是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

在过去 262 年里,哥大共培育了 3 位美国总统、 26 位国家元首、 9 位美国最高法院法官、 43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 123 位普利茨奖获得者。另有 39 为非校友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哥大有关联,多为哥大教授或研究人员。


我本科学的经济学,所以也一直比较关注金融行业的知名校友。除了以上耳熟能详的两位罗斯福总统、巴菲特、奥巴马,哥大在金融界知名的校友还包括前高盛董事长 Stephen Frieman (Law'42) 、前花旗银行 CEO Vikram Panit (SEAS-BS'76 、 MS'77 ; Business-MBA'80 、 PhD'86) 、摩根士丹利董事长兼 CEO James Gorman (Business'87) 、 KKR 创始人 Henry Kravis (Business'69) 等。“奶茶妹妹”章泽天赴美交换的女子学院巴纳德学院 (Barnar College ,哥大隶属学院,稍后详解 ) 的校友更包括高盛 CEO Lloy Blankfein 的太太 Laura Blankfein (BC'75) ,而巴纳德学院校长 Debora Spar 也自 2011 年起任高盛董事会董事。

哥大知名的中国校友还包括 胡适 (PhD-1917) 、 徐志摩 ( 未毕业 ) 、 杨澜 (SIPA'96) 、 李开复 (SEAS'83) 等。

从上面这些杰出校友的毕业院校中不难看出,尽管哥大在人们眼中可能是一个整体,但其实哥大校内各学院之间的关系颇为复杂,在专业领域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今天的哥大共有 20 所学院,包括 3 个直属本科学院( Columbia College 【 CC 】 , Fu Founati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 Applie Sciences 【 SEAS 】 , 和 School of General Stuies 【 GS 】)和 1 个隶属本科学院( Barnar College 【 BC 】)。哥大下属的各学院另与全球学校设立了各种 joint programs ,包括 Jewish Theological Seminary of America 和 Julliar 音乐学院等。

关于巴纳德,不仅是知乎这里三言两语说不清,就连哥大校园内部也是年年都有各种活动、论坛、讨论、文章想把哥大和巴纳德的关系理清楚(最近的一次在 2016 年 4 月 5 日)。巴纳德学院曾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和哥大进行了 长达十余年的交涉 ,两者试图将巴纳德并入哥大,结果并没有成功,而也由于此, Columbia College 直到 1983 年起才录取女性学生,晚于所有其他常春藤本科学府(同期时段哈佛和布朗分别合并了各自附近的女子学院 - Racliff 和 Pembroke 学院)。直到今日,巴纳德学院与哥大的关系依旧暧昧。

我的本科毕业于 Columbia College ,也在这里着重分享一些在 Columbia College 读书的体验。

哥大本科教育的核心:立三观的 Core Curriculum

作为哥大创始学院的哥伦比亚学院( Columbia College ,简称“ CC ”) 2015 届的录取率仅有 6.4% ,在常春藤里排第二,仅次于哈佛( Harvar College )的 6.2% 。而 CC 的本科教育中最著名的就是近百年历史的 Core Curriculum (核心课程),也是哥大最为引以为豪的综合教育体系。作为通识教育的典范,哥大的核心课程涵盖了文学、哲学、音乐、艺术、写作、科学、第二语言、体育锻炼等领域的全方位知识体系。

通识教育( Liberal Eucation )最早源自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曾提出一系列作为一个“自由公民”应该接受的全面教育体系,后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演变,直至近代的欧美教育体系中。今天,通识教育在欧美盛行,其目的旨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书架上 Lit Hum和 CC读过的书籍)

哥大的核心课程中最重要的有两门课,分别是 Literature Humanities ( 简称“ Lit Hum ”,文学人文学 ) 和 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 也简称为“ CC ”,当代文明基础 ) 。其它核心课程均在一个学期内修完,这两门课需要上两个学期,而且均是 20 人的小班教学。

CC 的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不久,便会收到一本邮寄过来的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这是让每个 CC 学生自豪的一本书,证明自己是 Columbia College 而不是其他学院的。

虽然我在高中时期也读过莎士比亚、乔治·奥威尔、马克·吐温等作品,但真正接触西方古代文学经典还是在大一的 Lit Hum 上。从公元前 1200 年的《伊利亚特》到公元后 1927 年出版的《 To the Lighthouse 》,这门课绝对是对西方社会文化源头的最好入门。



(Lit Hum 2015-2016最新版 reaing list)

Lit Hum 里至今让我印象深刻有柏拉图的《 The Symposium 》和希罗多德( Herootus )的《 The Histories 》。前者定义了“爱”,而后者定义了“幸福”(具体的展开说篇幅太长,有兴趣探讨的可以另起问答)。和核心课程当中的哲学论点一样,这些可能毕业后再也难打开的书籍奠定了 CC 学生的三观。

其实文学还算相对易读, 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里西方哲学才真正进入到核心课程体系中最富有挑战的领域。

如果说 Lit Hum 中的文学作品打开了对人类历史理解的一扇门,当代人文基础这门课的文献才真正从根基上解析了人类是如何通过政治、经济、道德、宗教等元素,从一批简单的高智商哺乳动物,逐步建设起史无前例的人类社会(最近在读《人类简史》,所以对之前 CC 读过的东西多了几分感触)。从帕拉图的“洞穴之喻”探索什么是启迪、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探索什么是人生的目的,到亚当斯密眼中理性利己的人类所营造的繁荣社会、康德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结合,这门课上所引发的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都甩开了所有其他课程好几十条街。


(哥大 Butler Library 24/7不灭的灯火 )

哥大核心课程的内容也会与时俱进,比如为应对全球化发展所添加的《古兰经》和 Global Core (全球核心课程,即非源于西方文化的文学、哲学课程)。但与此同时,核心课程仍然有非常古板和倔强一面,比如哥大著名的 Swim Test (游泳考试,在校内泳池里来回两趟即可),如果不能通过,即使所有学分都修够了也无法毕业。《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主编 Mortimer Aler 就曾因为没能完成游泳考试而拿不到学士学位,直到 60 年后哥大给他补发荣誉学位。 哥大校内:自由、多元和 PC

和其他藤校一样,课程仅仅是本科教育的一小部分,校园活动占据了大部分学生的课余时间。在本科期间,我参加过学生会、兄弟会,当过街舞社社长,创建过阿卡贝拉合唱团,休过学、创过业,还成立了一个非盈利组织。最高峰的时候,一周每晚的会都能排到十一二点。


(本科期间典型的一周日历 )

很多美本的学生会有类似的 calenar ,其实大部分 over-achiever 无论上什么学校都会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地满满的,所以不足为奇,也不算是哥大的什么特色,除了有很多活动是跟“纽约市”相关的罢了(比如在纽约 Asia Society 的活动、去 MET 博物馆参观、参加 JP Morgan 纽约总部的 networking event 等)。

而对于哥大校园文化最与众不同的还是在于进出这所大学的人。因为坐拥纽约市的地理优势,哥大校长 Bollinger 早在 2003 年就创办了一个 Worl Leaers Forum (全球领袖论坛),每年邀请像克林顿、普京这种级别的世界领袖来校内对话。而我对哥大校园文化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正是我刚入学时,伊朗总统 Ahmaineja ( 内贾德 ) 应邀参加 Worl Leaers Forum 的那一次。

2007 年 9 月,伊朗总统 Ahmaineja 应邀来到哥大。美伊关系彼时异常紧张,因为 Ahmaineja 否认 Holocaust ( 犹太人大屠杀 ) 、高调反对同性恋,甚至认为 911 事件乃是美国政府自导自演。

从媒体、政客到哥大教授和学生们,都对邀请 Ahmaineja 大加挞伐。但 Bollinger 校长是研究美国宪法的权威学者,这次邀请也正是要体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言论自由”精神。最后, Ahmaineja 如期而至,全校沸腾了,上千名学生坐在校园草坪上观看对话直播。尽管在对话过程当中,校长在言辞上丝毫没有客气,不断质问 Ahmaineja 有关人权、政治方面的问题,但整个过程除了口头交锋之外别无干戈,非常顺利,即便是反对者们也都通过和平抗议表示对于言论自由的尊重。

而这仅仅是哥大作为一所世界级学府所必备的自由和多元氛围的冰山一角。

哥大本科生里只有 39% 的白人,其余全部是非裔美国人、拉丁裔人、亚洲人等少数民族,更有近 20% 的国际生,分别来自 60 多个国家。毫不夸张地说,哥大是纽约这个种族大熔炉的缩影,而这种多元文化和自由、包容的校风早已深入骨髓。早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哥大便是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的历史阵地,在女权运动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今天,哥大最具前瞻性的政治问题包括 LGBTQ 人群的平等待遇、合法婚恋,如何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降低第三世界国家贫困人口等。哥大学生的多元背景、教育体系、以及对于社会话题的开放包容,都充分地将每一位走出哥大校园的 CC 学子培养成为可以在任何国家、任何领域发展的世界公民。

由于这样多元、自由的环境,使得与弱势群体相关的敏感话题和言论都更被崇尚以中立的方式呈现。在西方,这种言论表达方式被称为“ PC ”(“ Political Correct ”或“政治正确”)。

今天对于“政治正确”一词也有很多负面评论,因为过分强调 PC 其实会降低沟通效率,也可能因无法自由表达偏见而使偏见加深。但相比不顾政治正确、互相伤害和诋毁的环境,拥有一定政治包容的中立言论才能更好地维护弱势群体权利,促进多元化社会的团结和融合。

哥大校外: The Empire State

无论是教育体系还是校园生活,对于在哥大整体读书体验影响最大的可能仍然是她的地理位置:纽约市。哥大的全名其实并不是 Columbia University ,而是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 可以说,纽约是大部分人申请哥大的重要原因,也是哥大在地理位置上可以碾压其他藤校的巨大优势。

纽约是一个典型经过周密规划的方形矩阵城市,哥大位于 114 街,在曼哈顿北部,距离闹市区也就 20 分钟地铁。


(从哥大西北角楼顶眺望整个曼哈顿)

哥大本科基本上周五都没有课,因此常挂在我们嘴边的一句话就是 “ Thursay is the new Friay ”,社交活动从周四晚上就会开始,而一到周五,大批的学生就会坐 1 号地铁往南 20 分钟到中城区( Mi-town )看百老汇歌剧、去 MET (大都会博物馆)和 MoMa (现代艺术馆)看最新的展览、去 Governor ’ s Islan 骑脚踏车。

还有些较早步入职场的人,会利用课外时间去华尔街投行、 Maison Ave 的广告公司(《广告狂人》的故事发源地)、第五大道的 Fashion House 实习。

纽约的繁华、多元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赋予了哥大学生探索世界的无限可能,但也同时稀释了原本属于学术、社交、校园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有很多人认为 哥大在藤校中是一个人际关系相对冰冷的地方 ,因为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并不会像其他藤校学生一样对学校本身有着过多的归属感和依赖性。


(时代广场 =艺术、文化、广告、娱乐、旅游、金融和所有一切的大杂烩)

在这一点上,哥大倒是充分体现了“纽约人”我行我素的个性。自信的眼神、高冷的步伐、不耐烦的语气,都是纽约人的特征。在纽约,地铁上经常会留出空位,因为站着更能够显示出他们的个性和主见。无论是华尔街还是时代广场、报摊大叔还是餐厅服务生,大部分人为人处世的态度都是独立自主的,这也让无法独立的人难以适应。

我见过被父母一路呵护长大的学生,来到哥大后因为诱惑太多,整晚在外饮酒社交,无法很好地安排作息时间,结果一学期挂掉好几门课。我也见过和我同一年毕业的校友,平时不怎么去上课,也很少在图书馆里看到,每天参加很多社交活动,但最后拿着 4.0 的 GPA 直接考上法学院读 JD 。

可以看出,哥大读书的体验跟纽约这座拥有“宇宙中心”之称的国际大都市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整个曼哈顿都是哥大的校园。这里的文化、生活、娱乐、社交、职业……全人类在此刻所拥有最好的一切,都触手可及。


(哥大校园的中心雕塑: Alma Mater)


知乎网友 @ 鲸一 

在哥大的学术和生活都被纽约这所城市主导着,它的关键词同这所城市一样:自由、独立、多元化、精英主义;它的反面同纽约也是异曲同工:忙、累、压力大。 

自由、独立、多元化 

我很喜欢哥大的一大原因就是它的自由,你可以追求任何你想追求的事,成为任何一种你想成为的人,没有人会来评断你,大家都在各自忙自己的,人生的追求变得多种多样,没有对错好坏,也没有主流和边缘化,是一种真正价值观上的自由。  

我第一年隔壁的舍友是编曲系的学生,一学期上八门课(正常是四到五门),打一份在校的工,除了和她最好的朋友也是室友交流外,很少出门社交,每天深夜回宿舍开着语音打几个小时的游戏,自己活得很开心;一个来自新加坡的朋友,父母都是投行高管,他每天都紧张兮兮地在修改简历, rush 商业性兄弟会,为 GPA 和实习而焦虑,交了一个华尔街投行大他几岁的男友(没错是男友)替他找实习;一个跟我同届的女生朋友,每天都花几个小时在话剧社参加话剧排练,学人类学和环境科学双专业,还在招生办打工。 每个人都非常尊重彼此的隐私和私生活,不会去过问别人生活的细节。对于习惯了小城市温暖的人来说,或许哥大是“冷漠”,但是对于习惯了大都市的人来说,哥大是真正的自由。从学术到生活,没有人会来评断你的选择。 No jugments 。

哥大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我的朋友有美国人、韩国人、马里裘斯、阿根廷、印尼人、德国人、法国人等等,阶级也完全不同,从大富豪到需要全奖接济的普通家庭都有。每个人因此选择的生活方式也不同,有些人每周末都出入各个纽约高级餐厅,在市中心喝早午茶做按摩去演唱会,有些人在学校内外打工赚钱补贴生活,有些人在忙着课外活动排练实习比赛,有些人在画画弹琴唱歌野营健身,因此,在哥大就读的体验,对于每个人都是截然不同的。你的体验如何取决于你是谁。 

忙、累、压力大 

哥大人光鲜亮丽的一面各种各样五光十色,但是暗沉的反面却往往都是同一个基调——忙碌疲劳压力超负荷永远缺觉。 在纽约,在哥大,要做要玩要尝试的东西永远做不完。且不提每周 Core 两三百页的经典著作阅读,且不提每周的 problem set/essay ,且不提社团竞选组织活动,人仍然在发展爱好、准备职业发展、听每周来校的讲座、参加纽约的各种峰会论坛、社交、 host 许久不见来纽约玩的亲戚朋友 … 

哥大的绝大多数人都处在一种长期的高压状态下,神经紧绷着高效率完成手上永远做不完的清单,哥大二十四小时开放的图书馆不论是什么时间点都有人在学习。在哥大,永远有比你更强、更聪明、更努力的人,所以每个人都在拼命,在此强压下精神崩溃、抑郁、休学、转学、甚至自杀的也都大有其人。  

在哥大,我极少有凌晨两点前睡觉的时候,不论是周中还是周末,平均每天睡五六个小时,忙时一天可能只有空吃一顿饭。因为哥大人最不会的就是满足,永远不会“差不多了就好”。因此,名校除了光鲜,也有辛酸。精英学生并不总是比常人聪明得多(当然这样的人不少),但他们总是能比常人吃更多的苦。

最初写下回答时我大一,现在即将结束一半的哥大生活,对于这个学校的认识也多了些层次。  

哥大是个充满机会的地方,但机会也能让人平庸: 

身处纽约,哥大是个职业竞争尤为显著的地方,到了大二开始,每个人都在忙着寻找实习,大波大波地涌进华尔街投行的招聘会。  

忙碌是一种症状,在哥大不缺机会把简历打磨得光鲜亮丽,可大多数人在寻求未来的路上并不是追求改变世界,而只是赚够金钱。在表面的光鲜之下,很多是迷茫,是随波逐流,也是焦虑。 精英不代表快乐,成功与幸福感也无关。  

哥大是个逼迫你寻找自己,或者迷失自己的地方。 大学是个重新定义自己,寻找人生方向的时间,在哥大尤为如此。如此多的机会,形形色色的人,各有千秋的生活方式,大一时往往觉得人生像在冲浪,来不及消化和思索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  

在哥大,我经历的失败、压力、情绪冲击都是以前从不曾有的,但在哥大,我对自己的感情、价值、职业的思考也在这些机遇和挑战下越来越明晰,越来越自信和笃定。 真正的自信是在挫折后涅槃,胜利间打磨中慢慢滋生的。新生在哥大往往充满了彷徨:这是个负盛誉的常春藤,我如何去够上?但在哥大快念完了一半,现在的我已经没有了这样的感觉,我是哥大人,这个学校和我的 ientity 已经密不可分,我不再对它畏惧或是自卑,它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里。 但正如我大一时所说的,每件事都有两面,有适应了在哥大逐渐变强的人,也自然就有折损率。哥大的自杀率不低,每年退学休学的人也不少,我的一个好朋友上学期自杀未遂,这学期休学回家了。这里的压力是真实的,抑郁和心理问题也是残酷的现实。在哥大,你必须有颗坚强的心脏。

天呐,转眼大三都要结束了。 现在看看,可能这一年哥大让我做的最多的一件事还是:改变,成熟,和社会化。 哥大人是一群不安分的人,每个人在大二开始,就开始规划毕业以后的人生了。到大三结束,多数人都会顺利进入金融业实习,少部分人会进入大的科技公司实习,一部分人会准备攻读博士,基本每个人在大三结束的时候都对毕业之后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有个大概的计划和确切走出的第一步了。 在纽约读大学,人际关系很社会化:不论是友情还是恋情,或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以及相处的方式,都与进入工作和社会后没有太大区别。一方面大家都处事成熟,为未来铺垫,另一方面也觉得大学生活因此变得有些世故和复杂。 高年级后,学业自由度更大,作为文科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更少,更多是靠自己的思考和自我安排,主动找教授交流沟通,不停改变吧。

一转眼这个问题也回答了四年,下学期我就要毕业去哈佛法学院继续读法律学位,也许是最后一次来完成回答。 在哥大读到了大四,最后总结一下今年的感触,很多其实已经不太切题,而是这些年在哥大学到的几课: 

平常心 

回顾大一时,对于哥大的光环充满了仰慕,觉得这个学校充满了万里挑一的精英。到了大四,我对这个问题倒是有了重新的理解,其实这个学校的绝大多数人还都是非常幸运的平凡人,或者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仔细去看看名校的招生数据的人都知道,每年常春藤大学都有非常多的配额是给到 legacy (校友的小孩),捐款人和运动员。学校招生办对于 iversity (多样化)的考虑,导致人的录取并不在于他们的实力,而是与他们的家庭背景、种族、国籍等等相关。我并不是说哥大的人不优秀,我绝大多数的朋友都非常的努力和优秀,我只是说,并不是只有名校的学生才是优秀的,录取和就读哥大并不代表一生的成就,还是取决于个人。 哥大的名气很容易使人骄傲,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也有不少哥大人有这样的精英情结。可是读到大四,我认为我对于这个学校的好与坏的看待反而更平常心一些。哥大有非常优秀的教授和非常多的机会,我在哥大上了很多觉得会一生受益,非常喜欢的课,遇到了一些我认为十分改变我的想法的朋友。但是我已经极少会去想,哥大如何如何,不论哪所学校都只是一所学校,能够善于利用它的资源来完成你人生的理想,才是最重要的。 

做一个善良的人比做一个聪明的人更难 

在哥大,追求华尔街和硅谷的光鲜亮丽的工作和高收入的人大有人在。每个人都想过上好的生活,这一点无口厚非,可以理解。但是大多数人忙于自己的学业、实习、生活压力,少有对他人的关心。哥大的人,哪怕表面光鲜,往往也觉得很孤独。在哥大,能够不忘初心,与人宽容善良的人比成就卓越的人往往更难找到。 

享受孤独,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  

在哥大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都太多了,所以大一大二时候奔忙了很多事情,都是因为 fomo ( fear of missing out) ,而不是真正符合自己性格和爱好的事情。弯路必不可免,但是有时如果不小心,就容易人云亦云地去争取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比如,很多人就是随波逐流地去从事了金融咨询行业,虽然并没有很大的兴趣。  

我大三时其实有过很长一段时间不快乐,因为觉得在哥大有时很孤独。但是,到了大四,我对于孤独有了重新的看法。独处是人生的常态,是自然和正常的,并不需要畏惧。  

一个人必须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有不依靠任何人而快乐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与人相处。我是个性格内向的人,独处的时刻帮助我读书、自省,给自己的空间去感受我真正喜欢、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只是听从了外界的声音。  

在哥大,想要忙碌很容易,很多人会攀比谁比谁活得更累,睡的更少,做的更多。但是其实繁不如简,参加四五个社团不代表就是比参加一个社团好,上六门课和一份实习并不代表你的收获比上四门课要多。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而要知道这些,除了要去尝试新的课、认识新的教授和同学、做实习和参加社团,也要停下来给自己独处和自省的时间,问问自己做这些的意义是什么,是否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是否与自己的目标一致,或者只是为了做而做,为了填满时间和简历而做。 


以上就是从知乎整理的哥大校友的真实评价,不知道同学们看完以后有没有对这所学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呢?如果想了解更美国留学的咨询,欢迎咨询佛山金吉列美国部莫老师!


内容来源于知乎,仅供分享!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开启美国留学之旅 立即咨询

快速评估适合你的专业&院校

获取验证码
意向国家及地区
立即评估

我已阅读并同意

《隐私保护协议》
更多留学话题
美国录取捷报 美国留学申请攻略 美国留学产品 美国留学专业解析 美国留学职场就业发展 美国留学生活 美国留学时讯 美国签证指导 美国大学排名 美国成功案例
黄海英
擅长美国
0757-82030588
立即咨询
美国留学实用指南
研究生申请
本科申请
高中申请
查专业
看排名
能力提升
推荐产品
  • 美国前30/60名校培养计划
    基于美国特有的转学体制,为学生提供包括学术、领导力、职业等在内的长时段服务,让学生既获得名校录取,又有读完名校的实力
    了解详情
  • 美国高端本科:金鹏计划
    为学生量身搭建五维立体模型,逐一击破痛点,致力于提高美国TOP30本科录取成功率
    了解详情
  • 美国高端硕士:金骏计划
    为志向申请名校的学生提供的高端服务产品 致力于提升学生入读美国前30名校的成功率 产品中涵盖背景提升项目基金,学生可根据自身背景任意选择海内/外科研与职场提升等项目
    了解详情
关闭
专业留学顾问限时 1对1咨询

icon

获取验证码

立即预约
icon icon

我已阅读并同意 《隐私保护协议》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将有专人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