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常见的“六大沟通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式家庭常见的「六大沟通问题」,思考一下,自己在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中有没有不小心犯过的:
1. 缺少沟通的时间
在很多中国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前根本没有沟通,很多家长忙到没有空或者不愿意花时间和孩子去沟通。
2. 沟通=家长讲自己想说的?
很多家长打着沟通的名号,其实只是在讲自己想说的,并没兴趣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目的只是想让孩子听自己的话而已。如果没有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那就是沟通不到位,需要再沟通。
3. 指责式关怀
这种情况下,家长明明想传达关心,但是说出口就变成了指责,这种情况下孩子根本难以接受这种关怀。
4. 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为标准
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很多家长会谈自己当年是如何努力,才达到今天的成就,并断言孩子的成绩不好,是因为不够努力。 但是整个时代环境都在变化,家长的生活经验在他们的生活年代会有帮助,但不代表对现在会有大的帮助。因此孩子也会觉得家长是老调常谈,难以听进去。
5. 缺乏耐心
在沟通过程中,倾听的力量甚至大于交谈。 但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小孩缺乏耐心,不愿意听完孩子的话就匆匆打断,这样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觉得家长无法理解自己。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丧失了对父母的信任。 有什么事原来可以和家长说的,现在孩子不愿意再和家长说了。
6. 不去表达真实的情感
在中国家庭中很常见,父母几乎不对孩子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情感交流。
四种家庭相处模式
明尼苏达大学的Ascan F Koerner教授根据现有的家庭状况,提出了四种家庭的相处模式及成长于这些类型的家庭的孩子的特质。
多元的家庭模式强调家人之间的沟通,而不是孩子单方面对父母的服从,因此家人之间地位平等。 这种家庭的父母期望孩子通过和外部世界以及家庭之外的人接触,来获得生活经验,而不是完全由父母自身的经验来教导孩子;家庭中人人地位平等,事物的决定是由家人共同做。 这种家庭不惧怕矛盾,并且能以开放的心态来解决问题;多元家庭里成长的小孩非常独立,相信自己来做决定的能力。
在共识的家庭中,家庭成员能够自由地表达观点和情感,但是重要事务的决定依旧由父母来做;这两种矛盾的取向通常导致矛盾。 因此这种家庭的父母通常花大量的时间来解释他们决定的原因、价值观和信仰。孩子会珍视和父母对话的机会,重视家庭价值观。共识家庭的成员倾向于避免矛盾冲突,从而维持家里的等级结构。
自由放任模式的家庭既不看重家庭沟通,也不珍视顺从,通常被形容为「情感分离」的家庭关系。 家庭成员关系冷漠,冲突较少,每个人行为不受限制;由于这种模式下的家长和孩子较少沟通,对孩子的决定缺乏兴趣,长大后的孩子通常会对自己做的决定不自信,而且难以懂得沟通的价值和重要性。
保护型的家庭中,父母不倾向于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但强调孩子服从的重要性;这种类型的家庭中,经常会听到父母说:「因为我说了算!」;矛盾冲突通常比较少,但一旦发生矛盾,保护型的家庭缺少应对的准备;保护型家庭长大的孩子不信任自己所做的决定。
如何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在留学过程中,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交流成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我们接下来聊一聊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首先,我们会了解什么是沟通,以及介绍一些倾听的技巧,最后提供一些应对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的方法。
1. 什么是交流?
交流是一个持续的、双向的、为达到双方共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流的双方不仅会交换信息、想法或者情感,还会一起分享,创造一些意义。
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70%的时间都在进行交流。而在发生交流的时间里,大家注意一下倾听和交谈各占的比例。 我们会发现,一段交流之中,其实倾听的比例比我们言语的交流比例更大,说明学会倾听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社会里,也有人经常说,会倾听的人是高情商的表现,并且会倾听将给你带来很多人际关系方面的优势。
因此,要区别听到和倾听。能听到别人讲出的话并不等于你是个好的倾听者。
2. 倾听的技巧
倾听,要求专注力。 不要随意打断对方,表现的不耐心,要尽量直视对方的眼睛,在你赞同的时候点头,表现出你在全神贯注关注对方说的话。 并且, 你需要真诚地表现你作为一个人真实的情绪和反应 ,因为真诚是建立信任的基础。
此外, 一个好的倾听者不仅能听到对方说出口的话,还能听到只说了一半的,以及未说出口的信息。 作为有效的倾听,还能够分辨出语言和肢体语言之间的协调性,而不拘泥于表面显现出来的东西。
联系到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我们要学会做一个好的倾听对象,这样才会提升和孩子交流的质量,增加你们互动的频率,而不是把每次开口都变成火药味十足的战场。
交流中,不要随意打断孩子,接过对方没说完的话,并且强行奉上你的「解决办法」,这会让孩子觉得很不受尊重,他的想法在你看来很蠢。最终导致以后有什么想法,孩子宁愿和别人说,也不会愿意和家长交流了。
同理心,就是学会换位思考,趋近TA的情绪和想法, 保持开放的心态。 同理心发达的人知道的对方想什么、要什么,所以知道自己该如何行动,也是高情商的一个表现。那同理心强的父母,更能和孩子产生良好的沟通,拥有良好的关系。
3. 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要注 意什 么?
青春期是一段生理成长、心理变化产生的特殊时期,是一段孩童过渡到成年人的时期。从心里方面来讲,孩子在青春期慢慢地建立了自我意识,渴望被认同,渴望发现自己是谁。
在这个慢慢寻求自我、寻求独立的过程中,通常会和家长在各种小事方面产生冲突,比如几点睡觉,几点学习,能用电脑打多久的游戏等等。
来我们这里办理留学的家庭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发生冲突的案例也是比比皆是。所以希望今天提供关于和青春期的小孩相处的技巧能够有所帮助。
1. 停止扮演全知全能的父母
刚刚讲过,青春期的孩子慢慢地建立了自我的意识,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同,渴望被像成年人一样平等的对待。但如果家长还是习惯于把青春期的孩子看成什么都不懂、完全依附于自己的孩童,并且什么事都替孩子做决定、忽视孩子的感受,和孩子之间当然会产生冲突矛盾。
2.不要小题大做
有时候孩子会带着一些家长看来比较稀奇古怪的问题来和父母讨论,中国的父母往往不仅不理解孩子,而且第一句话就很打击孩子的热情。当孩子带着问题来问父母时,不管你认为他们的想法有多荒谬,多不现实,请不要表现出来。孩子来找你说是对你信任的表现,如果家长冷嘲热讽,打压他们的热情,结果就是让孩子在你这里丧失了安全感,变得焦虑,以后不愿意在向家长请教了。
3.不要过度移情
关于这点,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变化多端,有时会夸大事实,今天一个想法,明天又一个想法,有些家长觉得我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就会没事,但是有时候太过了,反而不仅没有效果,而且让自己会比较尴尬。
比如之前有个美高的学生住在美国寄宿家庭里,和妈妈视屏是时候说自己吃的不好,瘦了很多。妈妈就爆发了,要投诉寄宿家庭,虐待自己小孩。 后来老师联系孩子,才知道其实是他夸张了,也就是因为吃不惯美国的事物才瘦的,如果真的按照妈妈的想法去投诉寄宿家庭,那会给孩子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
4.对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要表现出支持和兴趣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家长要意识到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属品,也是逐渐有自己意识的,寻求独立自由的个体,不要用自己的价值喜好来判断孩子的鉴赏力。 和第二条相似,家长对孩子喜爱的事物展现出不屑会令孩子对家长丧失安全感,产生焦虑,抵触的情绪,加剧冲突。 图片来源:Pexels
5.家长需要学会管理自己
这一方面也是非常常见的。很多家长自己本身就有很多的问题,投射在孩子身上,就更加惨不忍睹。
我见过有家长自己可能事业不成功,社交圈也比较窄,所以把所有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生活里产生的焦虑,不安全的情感全部投射在孩子身上,真的快把小孩逼疯了。
所以这种情况下,我建议家长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努力完善自己管理好自己,再谈教育孩子。
另外,出国留学以后小孩的视野、学识和想法都会得到提高,如果家长不努力提高自身的水平,以后和孩子的对话会比较困难,因为孩子觉得你很多都不懂,也懒得和你解释。
6.懂的设定合理的家庭界限
在青春期间,孩子和父母发生冲突一般还是在一些小事情上,例如学习成绩、玩游戏、睡觉时间等等,在大事情上一般孩子还是会和父母保持相似的价值观。所以家长需要在这个阶段设定好家庭规矩,比如关于抽烟喝酒的规定。
另外,中国的家庭普遍缺乏边界感。而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都是有边界的。这里说的边界,是指心理上的边界。
在三口之家的家庭中,妈妈和爸爸之间,父母和小孩之间都需要健康的界限。
北京站
客服专线: 400-010-8000
服务专线: 400-010-8000
北京分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甲3号院B座
友情链接 · 美国留学 | 英国留学 | 澳大利亚留学 | 加拿大留学 | 新西兰留学 | 日本留学 | 欧洲留学 | USA:A Study Destination
©2025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1003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8474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京零字第朝190057号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将有专人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