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文件要求,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科学确定课堂问答、学术论文、调研报告、作业测评、阶段性测试等过程考核比重。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
先来说说“宽进”。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优质教育资源都是稀缺的,高水平大学不可能放宽对学生入学条件的要求。
在美国,顶尖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学校,入学标准则极为严苛。
美国学生要想进入顶尖大学,需要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努力,其辛苦程度丝毫不亚于中国学生。
当然,美国也有很多可以“宽进”的学校。
一些两年制的社区大学,几乎报名就能入学,州立大学,对本州学生的入学条件也放得很宽。
所以,美国高校的“宽进”与否是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的,它与学校的性质和等级都密切相关。
中国也类似,大家知道“双一流大学”录取分数线都比较高,算得上是“严进”,但还有一些学校压根无人报考。
就算在高考“地狱模式”的河南省,2016年文理科各有一百七八十所院校分数线上无生源,140分就可以上大学。
这标准也算宽得不能再宽了。
所谓的“宽进”是整体性的,具体到优质大学,一定都是“严进”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严出”。
毕业率低不代表“严出”,过程严格才是真正的“严出”。
很多人一提及“严出”,就是跟“退学”划等号,仿佛毕业率越低,就证明大学在出口关上把的越严。
美国《高等教育编年史》(2009-2010)的数据显示:在美国,四年制大学的毕业率只有57.3%。
这被很多人当作美国高等教育“严出”的证据,因为中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毕业率都在95%以上。
无论是“宽进”还是“严进”,美国大学始终把守着“严出”这一关,但毕业率低和“严出”并不是因果关系。
首先,不同层次的大学具有不同的情况,是不能简单地把所有大学的数据混在一起“平均”计算的。
美国学生信息中心追踪了2011秋季入学的学生,发现社区大学和四年制私立盈利大学的辍学率是最高的。
美国教育网站College completion的数据显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名校的毕业率,都名列前茅。
同时,还有很多美国学生放弃毕业,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
数据来源:美国学生信息中心
其次,美国大学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在4年或更短或更长的时间内完成学业。
入校后4年内的毕业率只是一个单独的数据,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
比如,斯坦福大学之所以4年毕业率只有78%,并非是由于其毕业标准过于严苛,只不过它的环境和文化鼓励学生创业。
而斯坦福大学6年内的毕业率为95%,8年内的毕业率为96%,这些数据和北大、清华等国内高校其实差不多。
所以,美国大学的“严出”,并不是一定要让部分学生不能毕业,而是让毕业的学生必须要达到课程标准。
以芝加哥大学为例,在本科一二年级的课程中,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课程都有相应的学分要求。
最核心的是,在学生的选课目录中,小班讨论课必须要达到一定比例。
如果说,上大课时学生还有可能偷懒的话,那么,在十来个人的小班讨论课上就无论如何偷不了懒。
如果学生不读书,不完成课后作业,不要说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就连讨论都插不上嘴。
每一门课的成绩都包括了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只靠期末考试前背背笔记是绝对不可能蒙混过关的。
能否毕业应该只是“严出”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中国高校肯定算不上“严出”,如今从教育部到各高校都开始重视起来,当然是件好事。
但是,“严出”应该从课程标准上严格,比如教师的PPT不能七八年都用同一套,一些混学分的“水”课该消失就得消失。
另外,国内高校善用“数字指标”管理,很可能强行设置淘汰率,毕竟国内曾有名校每门课控制10%学生不及格的规定。
这是一把“双刃剑”,应谨慎掌握,这意味着大家都努力,也有人会被淘汰。这样绝对化的评价显然有失公平,其负面效应可能影响正面初衷。
千万不能只从毕业率上严格,硬性规定学校要有多少淘汰率,那只是“换汤不换药”。
从世界范围内看,大学本不该是这般“好混”。
从教育规律本身、高等教育所要体现的含金量来说,大学学习无疑需要学生付出相当精力。
但为什么之前很多高校都对学生“心慈手软”了呢?
因为在现在的高考体制下,中国学生读大学的机会成本太高。学生一旦被退学,就相当于一无所有,只能返回原籍,想再读大学,就要重新参加高考。
所以,大学在把严出口关的同时,对于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应该有制度配套,以免让他们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
首先,对于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可以建议其转入本校难度更低的专业。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包特就曾介绍说,荷兰很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如果发现自己跟不上,就转到法学院,再不行就转到人文学科。
其次,可以效仿美国大学之间的转学制度。
美国的转学制度灵活性很强,美国高校建立了学分互认制度,学校之间可以转学分。
学校的教授在课程开始之前,会给学生发教学大纲,里边写了课程内容、评判标准以及教科书的使用,转学基本是依照教学大纲来审查课程。
申请转学时需要参考的资料也比较全面,比如高中三年成绩、个人文书、SAT成绩、原来大学的表现、教授的推荐等。
中国高教体系中应该建立更加灵活的转学、分流体系,通过学分互认、课程共享等方式,给予不适应本校学习的学生再探一条出路、再多一次机会。
国内高校也应该更科学的设置本科课程,在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要为本科生上课,在中国,院士给本科生上课会成为新闻。
当然,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是推进招生和培养制度的深层次改革。
如果学校还是只能按计划招生并依照计划进行培养,招进来一批学生,最后要保证毕业率,相对而言,就无法做到“严出”。
北京站
客服专线: 400-010-8000
服务专线: 400-010-8000
北京分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甲3号院B座
友情链接 · 美国留学 | 英国留学 | 澳大利亚留学 | 加拿大留学 | 新西兰留学 | 日本留学 | 欧洲留学 | USA:A Study Destination
©2025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1003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8474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京零字第朝190057号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将有专人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