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包容的空气
走进哈佛校园,最让人羡慕的是,这里有一种让人精神释放的空气,学子和学者沐浴在不被禁止和排斥的气氛中。在这里思考一件事、求解一个问题,是不预设前提的,不会被按阵营划分。
自由的空气,是一种让思想活跃、不被障碍阻断的氛围,一种不受禁锢的、未被人为过滤的吸收知识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空气下,思想才会自由放飞,创新才会奔涌迸发。只有自由的空气,才使一个机构、一所大学、一个国家成为一流。
自由的空气,实实在在表现为对权威、权力的警惕。在哈佛,不会因为你被树为权威,就受到特别的对待。
自由的空气还意味着包容。当哈佛教育学院邀请科罗拉多州参议员迈克尔·约翰斯顿发表演讲时,有些学生就要求校方撤回对约翰斯顿的邀请,因为他们反对他的一些教育政策。所幸的是,福斯特校长和院长没有妥协。莱恩院长写给这些学生的信中这样说道:“我遇到过很多真诚的人,他们和我都有相同的目标,不过在如何改善教育的问题上,我们的观点存在分歧。在我看来,这些分歧应当经过探究、辩论、挑战和质疑。同时这些分歧也应获得尊重,确实应该被称颂。”
哈佛大学2014年毕业生典礼邀请了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的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他的演讲重点阐述了大学精神的本质。他认为,“顶尖大学是让各种背景、各种信仰、探寻各种问题的人,能到此自由开放地学习和探讨想法的地方。”“包容他人观点,以及表达自身言论的自由,是顶尖大学不可分割的价值。”“一所大学的职责并不是教学生思考什么,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这就需要倾听不同声音,不带偏见地衡量各种观点,思考不同意见中是否也有公正的论点。在每个问题上,我们都应该遵循有理有据的原则,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只要我们这样做,就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没有打不破的僵局,没有达不成的妥协。”
人文精神的浸染
图书馆的服务会让你就想搞研究,否则觉得对不住这套系统和这里的图书服务人员。听上个世纪90年代曾在这里读书的朋友讲,那时的信息化技术还不是很发达,为了方便哈佛的教授做研究,图书馆是给哈佛最牛的教授留座位的。比如费正清就在主图书馆藏书室有一张桌子,供他平常做研究用。他可以调用任何一本书,堆在那里,没有他的允许,图书馆员是不会清理的。
图书借阅的方式很简单:你先在图书馆系统里查好书,将信息传到图书服务中心,他们找到以后就通知你,你可以到离你最近的任何一个图书馆去提取。看后还书也是到离你最近的图书馆。除了借阅整本纸质书,书已经有电子版,图书馆就直接将电子版发给你了。还有些书,你如果要复印,可以将要复印的部分告知图书馆,有专门人员为你复印。当然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你只能复印其中的某个章节。
哈佛大学之所以一流,还在于她为学生开设课程独具匠心。四年本科的入学申请人数其实只占全体学生的很少一部分,本科课程主要为艺术及理学范畴(美国不少专业课程只供本科毕业生修读)。在1978-2008年间,所有本科生需完成七门主修以外的课程,作为核心课程的一部分;之后课程有变动,在2008年之后,所有本科生除了主修课程,还需完成八类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它们分别是:美学与解释性理解(Aesthetic an Interpretive Unerstaning)、文化与信仰(Culture an Belief)、经验与数理(Empirical anMathematical Reasoning)、伦理(Ethical Reasoning),、生命科学体系(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物理宇宙科学(Science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世界与社会(Societiesof the Worl)以及美国与世界(Unite States in the Worl)。其宗旨是使每个哈佛的毕业生接受广博的教育,接受特定的学术专业和集中的训练。
这种知识架构,很多中国家长难以理解。在他们看来,送孩子来美国的名校,就是为了学工作中用得上的知识,出去后能找一份好工作,能挣体面的薪水。后来和一些本科生聊了以后,我发觉了这套知识体系的重要:它让你接受了基本伦理和价值的教育,使你有更坚定的信念,不会被人生的挫折压倒;让你接受了常识性和真理性知识熏陶,使你不会那么短视,可以走得更远;让你浸染了人类最普遍的人文知识,使你变得有教养;让你接受了哲学、生命、数学、物理、伦理、世界等的全面教育,你就不会那么单薄和有缺陷。这些基本的教育,建立了学生对人类的基本认识,而不是一种技术的、功利的认知。
过于技术的教育只能培养工匠型人才,过于功利的教育难以建立学生的道德感和对人类的责任。了解了他们的知识体系以后,你才能理解所看到的哈佛学生为何那么充满天真,对一切具有好奇心、怀疑心;为何那么执着和坚定,为何胸怀远大,充满正义和责任。
全球视野与人类责任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以及智库热的兴起,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国际化”“全球视野”之类的大词汇。在我看来,所谓国际化,是用国际比较的眼光看中国、看他国,而不是以中国为参照看世界;所谓“全球视野”,是分析中国问题和讲中国故事时,脑子里必须有全球背景。先有一个关于全球的框架,有一张全球地图,有一套立足全球的知识体系,一种以全球为立足点看问题的角度。
哈佛学生和研究者的全球视野是天然的,当然这里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她的地位,国际上哪怕是最牛的学者、教授和政治家也以在这里露一脸为荣。
再看看肯尼迪学院的品牌系列讲座“J.F.肯尼迪论坛”,这一讲座每周三晚六点在肯尼迪学院的 Littauer 楼举行,短短一学期共举办了25期。罗列一下主要的演讲题目:政治与幽默、见证柏林墙的倒塌、中东的不稳定、一战会重演吗?香港问题的起源、美俄关系危机、政治发展中的亨廷顿遗产、共和党的未来、美国外交政策、中国的其后变化与金融危机、伊朗政策、政府政策与互联网企业发展。邀请演讲和访谈的嘉宾都是国际组织官员,如联合国国际防务高级官员,美国著名政治家如拜登及白宫要员,前财长保尔森,学者福山,各国政治家或学者等等。看看涉猎的主题和授课人,你就可以管窥哈佛学生是在一种怎样的环境下培养国际视野,是在一种怎样的气场养成自己的定力的。
至于对人类的责任,还是以我呆过的肯尼迪学院为例。肯尼迪学院创办于大萧条之后的1936年,学院的院训为“问问你能做什么”(Ask What You Can Do)。这来自于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应该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旨在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能力。这很符合对照当下的反腐:政府人员是为人民服务的,给你权力是要你提供公共服务的,不是用来敛财的。
校训下面对应的几个词构成了肯尼迪学院学生的责任:一是“知识”(Knowlege),即用你的知识做什么;二是“地方和全球”(Local anGlobal),即你能为地方和全球做什么;三是“城市”(Urban),即你能为城市做什么;四是“展望”(Perspective),即你能为未来做什么。
为了培养学生履行责任的能力,肯尼迪学院的课程分为:政策与制度分析;管理、领导力与决策科学;民主、政治与制度;国际与全球事务;国际贸易与金融;非利润部门;卫生政策;犯罪与刑事法;人力资源、劳动与教育;住房、城市发展与交通;政治经济与发展;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还设立了15个中心:阿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贝佛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卡尔人权政策中心;国际发展中心;公共领导力中心;政治所;萨拉法基金会伦理中心;索伦斯坦媒体、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拉曼尼商业与政府中心;拉帕伯特大波士顿研究所;塔博曼国家与地方政府中心;威那社会政策中心;住房研究联合中信;妇女与公共政策项目;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复杂性观察实验室。
北京站
客服专线: 400-010-8000
服务专线: 400-010-8000
北京分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甲3号院B座
友情链接 · 美国留学 | 英国留学 | 澳大利亚留学 | 加拿大留学 | 新西兰留学 | 日本留学 | 欧洲留学 | USA:A Study Destination
©2025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1003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8474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京零字第朝190057号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将有专人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