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30余所高校集中开展本科专业调整,一批专业面临裁撤,同时新增一批契合时代需求的学科。这场调整既是教育部推动高校专业结构优化的具体实践,也折射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联动。 从已公布的调整清单看,被裁撤的专业呈现明显共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成为“重灾区”,仅2024年就有超1400个相关专业点被撤销。这些专业多因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滞后于行业发展而遇冷,例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因“杂而不精”,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弱于纯计算机或管理专业学生。部分传统工科如冶金工程、包装工程的撤并,则直接反映了产业升级的阵痛,在国家压缩过剩产能的背景下,相关岗位需求持续萎缩。 专业存废的核心标尺是社会需求。教育部明确要求,对连续5年未招生、就业率持续低于60%的专业予以撤销。安徽等地更将医学类部分专业、茶学、草业科学等列入低就业率预警清单,这类专业或因培养规模与市场需求失衡,或因过于依赖地域产业而就业面狭窄。即便是曾经的“热门”,若跟不上时代节奏也会被淘汰,如部分高校的新闻学、广告学专业,因未能及时对接新媒体转型需求而停招裁撤。 与裁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增专业的“靶向性”。各校集中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低空技术与工程等领域,仅2024年就有1839个新专业点获批。这些专业紧扣国家战略,如智能海洋装备服务于海洋资源开发,储能科学与工程响应“双碳”目标,而工业软件、智慧水利等则精准对接产业升级需求。四川农业大学的智慧农业专业录取分数远超校线,宁波大学新增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志愿满足率达100%,印证了市场对新兴领域人才的渴求。 这场调整背后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深化。教育部计划到2025年完成20%学科专业布点优化,建立“需求触发、即时启动”的专业设置机制。对学生而言,选择专业需兼顾兴趣与前瞻性——既要警惕布点过多、就业率低迷的“红海”,也要关注区域发展急需专业清单,如护理康养、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相关领域。高校则需在保留基础学科优势的同时,打破学科壁垒,避免盲目跟风设置专业。 专业调整不是简单的“淘汰游戏”,而是教育资源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平衡。随着技术革命加速演进,今天的新兴专业或许明天也需迭代,但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灵活机制,终将推动高等教育更精准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北京站
客服专线: 400-010-8000
服务专线: 400-010-8000
北京分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甲3号院B座
友情链接 · 美国留学 | 英国留学 | 澳大利亚留学 | 加拿大留学 | 新西兰留学 | 日本留学 | 欧洲留学 | USA:A Study Destination
©2025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1003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8474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京零字第朝190057号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将有专人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