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创产业是2020年起全面推广的产业。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信创产业),这个词最早来源于“信创工委会”(全称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是在2016年由24家专业从事软硬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国内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的一个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后来,信创把大大小小的一些软硬件等行业放到了一起,重新整了个名字叫: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简称“信创”。
是中国为构建自主可控的IT生态体系而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该产业以国产CPU和操作系统为核心,涉及IT基础设施、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及信息安全等领域。2020年,信创产业市场规模达1.05万亿元,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云浮市率先启动省市共建产业园。截至2023年,产业进入扩大应用与核心技术研发新周期,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1.3万亿元。
“信创”无疑是近几年市场最热的主题词之一,它既是国家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的基础,也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背景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被视为中国“新基建”的重要实施领域。该产业通过国产化替代战略,旨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形成基于自主IT架构的产业生态。2020年成为全面推广的起始年,成为构建数字经济安全屏障的关键举措。
政策支持
·国家层面:被定位为国家战略,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2025年数据安全产业规模目标。
·地方层面:广东、浙江等十余省市出台资金扶持、生态建设等政策,其中云浮市于2020年率先建设信创产业园。
核心技术领域
·基础硬件:国产CPU与操作系统被视为技术壁垒最高环节
·智慧应用:涵盖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中电兴发2020年研发投入未明确提及
·评估体系:2023年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发布《安全可靠测评指南》,建立产品评估标准
产业规模
2020年信创产业市场规模达1.05万亿元,在国产替代政策驱动下,产业呈现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3万亿元。
刚性替代与产业生态的双轮进化
中国信创产业正站在历史性的转折点上。
从2018年华为芯片断供事件敲响警钟,到2024年黎巴嫩传呼机爆炸事件揭示设备后门风险,技术自主化已从“战略选择”升级为“生存刚需”。在政策驱动、市场倒逼和技术突破的多重作用下,信创产业已从dang政试点走向金融、能源、医疗等八大行业,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3.3万亿元,2027年达4.23万亿元。这场以“自主可控”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正在重塑中国数字经济的底层逻辑,并为全球信息技术生态注入新的变量。
信创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全栈技术体系。我国信创产业呈现四大集团主导市场竞争格局的特点,以华为、中国电子、中国电科、中科院四大巨头构建的生态体系形成信创产业的核心主体,其中,华为主要立足于鲲鹏+昇腾处理器,聚集外部上下游企业形成鲲鹏信创生态体系;中国电子、中国电科、中科院则侧重于自建生态与战略投资或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搭建稳固的自有生态。
四大集团均已形成了涵盖基础设施、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网络安全、云服务、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条。
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全方位的生态协同:高端芯片制造依赖ASML光刻机,EDA工具被Synopsys等美国三巨头垄断,国产软件兼容性不足等问题仍制约着产业的“可用到好用”跨越。
从自主可控到全球引领的跃迁之路
未来五年,信创产业将呈现三大战略级趋势:一是技术融合加速,AI大模型(如昇腾NPU+盘古)推动信创产品智能化升级;二是标准输出提速,开放麒麟、TiDB等社区的活跃发展,为全球开源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实践基础和技术参考;三是场景深化拓展,智慧医疗、智能电网等领域将成为新战场。
从产业生态看,信创正经历从“替代”到“引领”的范式转变。中电子、中电科、华为等头部企业通过控股、投资构建产业链闭环,而龙芯、海光、飞腾等CPU厂商在x86、ARM、自主指令集三大架构的竞争中形成差异化优势。政策层面,“2+8+N”行业推广路线图已明确,2027年央国企100%信创替代的时间表倒逼技术迭代,而财政部、工信部“3类9款”采购标准的细化,则为市场公平竞争提供了制度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信创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技术突围,更是构建全球化的数字基础设施。南天信息参与的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华为云在新加坡、泰国部署的信创云节点,均指向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当中国信创产业完成内部生态闭环后,其出海路径将从“产品出口”转向“标准输出”,最终在全球数字经济版图中占据关键节点。
北京站
客服专线: 400-010-8000
服务专线: 400-010-8000
北京分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甲3号院B座
友情链接 · 美国留学 | 英国留学 | 澳大利亚留学 | 加拿大留学 | 新西兰留学 | 日本留学 | 欧洲留学 | USA:A Study Destination
©2025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1003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8474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京零字第朝190057号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将有专人与您联系。